A股市场经过前几个月上涨,近期出现回调。此时,投资者就拿走一定收益还是等待更多收益机会出现分歧。在回答“落袋为安”还是“持仓待涨”这一问题前,我们可以先测试下市场的“水温”、研判后市,再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投资锚点。
当前市场处于什么温度?
让我们先来测测指数的“水温”?
从估值来看,大部分指数估值水平明显抬升,但离历史极值还有距离,恒生科技以及创业板指依然处于较为合理的区间。
以滚动市盈率衡量市场估值,数值越低,表明股票越便宜,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各大指数中,恒生科技指数以及创业板指市盈率分位数较为合理。
从市净率指标来看,A股主要指数历史分位在40%以上,与市盈率走势背离,说明尽管各大宽基指数市盈率有一定的高估,但市净率较为合理。
若是在牛市时期,相关指数估值持续高企,也可能回落,但指数没有跌。前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市场情绪一直高涨;后一种情况可能是随着牛市推进,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市盈率下降了。
对于本轮A股的估值,有研究判断“尚未见顶”。国海证券8月1日发布的《牛市的10大规律——策略专题报告》指出:目前估值未见顶。万得全A指数(881001)2025年7月30日的估值水平相比于2021年初估值还有19%左右的空间,以此测算,该指数8月21日的估值水平,相比于2021年初还有12%的空间。
三股力量有望入场
目前,有三股力量对行情形成支撑。首先,居民资产“搬家”是不可忽视的趋势力量。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居民存款达16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7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非银存款环比多增2.14万亿元,利率下行驱动的居民存款“搬家”初现端倪。
居民定期存款、理财产品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进入到期高峰。低利率环境下,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下降,资金有望向权益资产进行迁移,为市场带来增量流动性。
第二,险资入市是长期变量。今年1月,政策层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力争将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险资的配置力量值得重视。
根据Wind数据,一季度,财产险和人身险公司新增持有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3604亿元,创2022年三季度以来新高,是去年同期的1.92倍。
第三,弱美元趋势下,外资等机构资金有望加大流入。
国家外汇管理局7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存量超过6000亿美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较为稳定。外资投资人民币债券规模上升,外资投资境内股票总体向好,透露出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在增强。
投资者需锚定投资目标
“落袋为安”还是“持仓待涨”?这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投资决策的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关键看是否符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如能承受15%~20%的波动,可以持有三年以上;若认同长期投资逻辑,也可考虑持仓。持仓的核心逻辑是不被短期波动干扰,因为在资本市场中,“阶段性回调”是常态(如2019年市场回暖时,也曾出现单月回调8%的情况),但只要长期驱动逻辑未破,长期投资或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短期有资金需求的投资者来说,此时可以理性选择部分锁定收益,设定分布止盈线。若持仓收益大幅增长,可考虑不进行“一次性清仓”,以免错过未来可能的涨幅,有“卖在相对低位”的遗憾。
总体来看,当前A股市场情绪较为高涨,市场热点纷呈,各大指数估值尚未达到历史极值。同时,经济基本面改善,投资者信心提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重磅会议,对下半年工作进行部署,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预期、稳市场,做强内循环、优化外循环,搞好双循环。这意味着下半年政策将持续支持经济与市场,是中长期利好。
市场赚钱效应回升激发了更多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增量资金入场动能不断增强。根据上交所披露的数据,7月A股新开账户196万户,同比增长91%,体现了投资者信心逐步修复。
在测试“水温”、研判后市后,投资者更能看清当下的市场是否符合自身的目标。在做决策时,投资者可以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避免情绪化操作,进行长期投资。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