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港股市场迎来“资本盛宴”

来源:电子报 2025-09-08 07: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2025年前8个月,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募集资金约1345亿港元,同比增长579%;总集资金额达3688亿港元,同比增长322%。

香港交易所近日公布的这组靓丽数据显示,一年前被戏称为“金融遗址”的香港,已成为全球投资热土,国际金融中心“氛围拉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场“资本盛宴”能否延续?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身处“盛宴”最中心的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从政策驱动走向基本面驱动

陈翊庭表示,港股市场的春天表面看来得有点“猝不及防”,实则顺理成章。当中国资产价值发现遇见全球资产再配置,便有了香港的“资本盛宴”。

港股“熊”转“牛”的拐点,出现在2024年9月24日中央打出政策“组合拳”之后。港股市场史上交易量最高的20个交易日,都出现在9·24之后。 “实际上,很多外资机构当时是‘被迫进场’——快到年底了,不进场业绩会落后,进场又不知道买什么。总之,从那之后,外资机构开始主动研究中国市场。”

陈翊庭表示,今年1月起,中国股市行情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加上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让外国投资者意识到,中国有大量优质企业,产业布局也很合理。有机构在对研究了整个供应链后发现,“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等地区”根本不是几年可以实现的,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替代——因为尽管其他国家在追赶,但中国发展得更快。“于是,外资开始加仓,我觉得这种热度还将维持。”

陈翊庭指出,“港股靠南下资金撑着”的说法完全是错觉。南下资金仅占港股日均交易量的两成多,其余的七成多是全球各地的外资,东南亚、欧洲、美国都有,分布很均匀。

“年初,有很多‘赚快钱’的资金,比如对冲基金,看到去年底的行情而快速入场。随着龙头企业上市,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等长线基金也开始配置港股,现在对冲基金和长线资金的比例很均衡,市场很健康。”

陈翊庭告诉记者,最近,一位长线投资基金负责人见到她,对港股大加称赞:“港股太争气了,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机会。”

陈翊庭解释说:“长线资金的投资周期往往长达5年甚至10年,非常看重政策的稳定性。中国的政策大方向明确,每5年都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很容易预判;反观美国,关税、移民等政策翻来覆去,政策不确定性太高,要做5年投资规划很困难。他们觉得中国市场更靠谱。”

成为香港交易所“掌舵人”后,陈翊庭成了“空中飞人”,一年至少要飞伦敦五六次、美国两三次,中东、东南亚也常去,她也因此得以更近距离、更全面地洞悉外国投资者的变化。

陈翊庭笑言:“现在我挺受欢迎,欧美投行经常邀我参加午餐会,召集20个至30个机构投资者边吃边聊,有时候两三个小时下来,一口饭都没吃,一直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觉得我能提供‘立体认知’——毕竟我天天接触企业和投资者,知道市场真实的情况。”

“两三年前,外国投资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政策会不会变’,以及中国的房地产、地方债、消费、年轻人就业等被放大的问题,还有人说‘中国企业家是不是躺平了’。今年一大批科技企业上市后,他们很吃惊:怎么突然冒出这么多好公司?我说:‘只是你们没注意,中国企业家不是躺平,是低调’。现在,他们越来越关心中国企业的新动态,最近在关注企业怎么‘反内卷’。从关注政策到关注基本面,这个变化特别好。”

IPO市场供需两旺

陈翊庭告诉记者,港股IPO热度还在持续,可以说是供需两旺。

在她看来,需求端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投资者正重新进行资产配置。过去几年,很多基金重仓美元资产。目前,考虑到估值、地缘政治等因素,机构需要分散投资,但又面临“资金无处安放”的问题——黄金、虚拟货币等资产已经积累了较大涨幅。而港股恰好有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IPO,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陈翊庭举例道,今年某大型科技股IPO,仅中东一家主权基金就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了5亿美元。对于这类资金规模巨大的投资者,通过IPO入场远比在二级市场分批买入更划算——若在二级市场买5亿美元的股票,不仅要分成很多批,还可能推高股价。

至于供给端,陈翊庭透露,目前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宗,其中近一半是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依据《上市规则》18A章节申请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依据《上市规则》18C章节申请的特专科技企业。

陈翊庭提到,现在IPO认购中外资占比很高,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占比高达七至八成,涵盖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全球各地的投资者。

与此同时,港股市场的再融资也非常活跃,今年再融资金额已经超过IPO的两倍。今年以来,不少科技企业“闪电配售”,吸引了大量大型机构投资者,不少公司再融资规模超过IPO融资规模。

持续提升包容性 成就更多“巨无霸”

采访中,陈翊庭反复强调香港交易所作为交易和融资平台的“包容性”。

在被问及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会不会出现比肩英伟达的科技龙头时,陈翊庭说:“腾讯2004年上市时只是个做游戏的小公司,谁能想到他会成长为今天的‘巨无霸’”?

在陈翊庭看来,包容性是香港证券市场的一大优势——投资者群体丰富,无论公司大小,都能找到适合的投资者。投资者从“玩具店”“奶茶店”身上看到了“IP”“连锁模式”的潜力,愿意给出更高的估值。作为交易和融资平台,香港交易所欢迎所有符合规则的公司来上市,没有赛道偏好。“只要投资者认可,我们就充分包容,尽量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选择。”

她回忆道:“30多年前入行时,我是做IPO的律师,自此与IPO结下不解之缘。这30年里,我遇到过无数次关于港股上市企业会不会枯竭的质疑。实际上,银行、保险公司、民企、科创企业……一波接一波的企业来上市。2018年香港上市改革推出18A章,现已形成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18C章也已迎来3家上市企业,还有十多家企业提交了上市申请。

而香港交易所的包容性恰恰源自一次又一次的制度改革。陈翊庭说:“10年前,来港上市的企业必须是有连续盈利和营业收入的成熟公司。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启动,我们推出18A章和18C章,突破了盈利和营收限制。未商业化的科技企业,只要得到投资者认可,企业有融资需求,就能上市。”

在与其他交易所合作方面,香港交易所也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陈翊庭表示,香港交易所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A+H同步”“先A后H”或“先H后A”上市,三种路径都非常通畅。近年来,内地企业“出海”热,不少A股龙头赴港上市,募集到国际资金,很好地支持他们进行海外业务拓展。

数据表明,“先A后H”上市企业,其A股成交额在H股上市后平均上涨15%左右。

近年来,香港交易所不断加强与其他交易所的合作。“今年就有几家东南亚企业来港发行新股,前不久我们迎来了首例哈萨克斯坦企业在港交所和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的同步上市。”

陈翊庭告诉记者,在亚洲地区的国际证券市场,港股在交易量、上市公司数量、融资额等方面都是比较领先的。

“最近,我们的团队和很多区内资产管理机构、交易所进行了接触,他们愿意与香港交易所合作,借港股东风,发行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ETF或衍生产品,这既可带动当地交易所的流动性,也能进一步提升港股的流动性。”

补齐短板 不断丰富“货架”

陈翊庭坦言,香港交易所虽然在传统股票和衍生品方面做得不错,但也有短板——债市及大宗商品仍有提升空间。

“如果说美国市场‘货架’上有十种产品,我们现在只有三四种,还无法全方位竞争。”陈翊庭表示,当前许多外资机构在寻找美债的替代品,中国国债信誉好、价格稳,是很好的选择。但外资机构认为,中国国债流动性和风险管理工具不够多,我们要尽快补齐这方面的短板。

在大宗商品方面,拥有149年历史的全球最大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是香港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交易品种包括铜、铝、铅、锌、镍和铝合金,其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内有色金属的生产和销售有重要影响。

陈翊庭告诉记者,伦敦金属交易所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由第三方建设运营的LME认可交割仓库,以确保实物交割“有真实仓储支撑”,保障交易真实达成。LME在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国台湾都有仓库,而“寸土寸金”的香港,则被认为不适合设立LME认可仓库。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金属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大量的工业金属交割需求;而且,大宗商品波动很大,内地企业进行商品交割,若算上物流成本、时间成本,在香港设LME认可仓库更具优势。“我们从去年开始探讨在香港设立LME认可仓库,原本预计能有1到2家申请就很不错了,没想到有8家仓库获批。而且,7月15日开业后不到一个月就满仓了,可见需求之大。”

陈翊庭透露,香港交易所还将继续推动互联互通产品不断丰富,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除目前推出的股票和ETF互联互通外,债券通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投资者想交易任何产品,都能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实现。外资普遍有分散配置需求,所以互联互通覆盖的产品越多,越能吸引外资,也更能让内地投资者受益。

对于“新股通”等呼声较高的创新,陈翊庭回应道,推出“新股通”有难度,当前港股打新已经很热,若开通“新股通”,超额认购倍数会非常夸张。

陈翊庭介绍,近期,香港交易所优化了港股打新回拨机制,取消了以往超额认购100倍以上时发行人必须将一半发行额回拨给公众认购的规定。这样做是为了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他们比散户更有议价能力,更有利于为新股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对于散户来说,虽然中签率低了,但打新破发被“割韭菜”的概率也会降低。

关于将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她透露,目前双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准备工作,细化细节,做好系统对接,保证结算精准,希望能尽早推出。

对于有人建议“港股24小时交易”,陈翊庭表示,目前实现的难度很大。首先,交易所每天都要在收盘后做系统维护和测试,实施“24小时交易”,就没有做维护和测试的时间。一旦系统出问题,可能无法修复;其次,即便香港交易所员工可以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还要考虑券商、银行等机构的承受能力。而且,这样的安排可能对散户不公平——机构在全球都有交易员,还可以做算法交易,能够24小时操作,但散户不可能24小时不眠不休。香港交易所更倾向于在市场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提升投资者便利”,比如在恶劣天气下维持市场正常交易和优化港股通的交易日安排,等等。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