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从物质到情绪 消费变迁隐含投资密码?

来源:电子报 2025-10-20 07:30

蒲天瑞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8天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7天假日增加1.23亿人次,同比增长16.1%,日均同比增长1.6%;今年总花费达8090.06亿元,同比增长15.4%,日均同比增长1.0%。

消费数据的背后,是个体消费行为的变迁。节后,互联网热议年轻人“穷游”话题,选择帐篷自驾、吃机关食堂,寻找各地“主理人”提供的独特体验,成为新的旅游方式。这种被网民称为“人来了、钱没来”现象,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结构性变革,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丰厚但物质从简的消费体验,消费需求的天平逐渐从物质消费向情绪消费倾斜。

物质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性正在被互联网抹除。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测评平台或比价工具,能够迅速获取产品的真实价值和价格底线。信息透明化导致了对部分物质消费的“祛魅”,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结构性分化:一方面高端消费“遇冷”,如外资豪华汽车销售持续低迷;另一方面,“质价比”消费受追捧,如部分国产优质的性价比手机与汽车销售情况良好,高质价比超市门口大排长龙。

情绪消费具备深刻的社会变迁基础,家庭结构变化是情绪消费兴起的重要驱动力。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户均人口数量从1990年前的4~5人降至3人以内,传统家庭情感支持减弱,缺失的情感需求需要找到新的寄托载体。宠物经济、毛绒玩具市场的火热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它们充当了情感替代品的角色,缓解了现代人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社区虚拟化同样重塑了消费逻辑。互联网彻底改变了社交模式,物理距离不再构成限制,年轻人依据兴趣、价值观等个人标签构建虚拟社群。在诸如饭圈、二次元社团、MBTI社群等虚拟社区中,情绪消费成为重要的群体认同标志。共同消费行为帮助个体强化群体归属感,满足其情感连接需求。

在消费市场转型期,投资策略需敏锐把握“情绪价值”与“质价比”这两大核心脉络,它们是驱动国内消费增长与投资回报的双引擎。对于情绪价值而言,投资视角需要超越传统品类,聚焦能提供情感共鸣和圈层身份认同的新供给;质价比方面,核心是供应链效率驱动的优质产品力,而非品牌溢价或渠道优势。能够分别满足情感需求和实用价值的企业,有望在新一轮消费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系农银汇理基金经理) (CI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