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多位投资人士研判: AI投资浪潮奇点未到 关注长期价值

来源:电子报 2025-09-22 07: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9月17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私募基金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的圆桌环节,在执中CEO李淼主持下,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浙创投总经理程俊华、孚腾资本管理合伙人章锟、华民投创始合伙人崔斌、基石资本合伙人杨胜君,围绕“AI大浪潮的时代机会”主题,对此轮AI浪潮的驱动力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分享了各自的投资路径。

技术驱动、共识筑基 点燃AI新浪潮

李淼:AI大浪潮最核心的特质是什么?最大动力是什么?

郑庆生:在当前科技周期的起点,最大的驱动力是技术本身。现在的创业公司,大量的技术人才担任CEO,这与互联网时代,产品人才占优的情况不同。我们正处于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科技浪潮的开始阶段,随后将逐渐过渡到产品。

程俊华:AI浪潮的来临,既有技术的突破,也有资本的共振。技术突破,如Transformer架构带来的注意力机制,使捕捉复杂关系成为可能,进而催生了更多的应用。同时,算力的提升,基于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产生了同频共振的效果。因此,我认为这是共振的融合。

章锟:最关键的因素是共识。在AI发展初期,共识并不一致。而现在,无论是政府、学界、产业界还是投资界,已自上而下达成了一致共识。而这种共识将推动资本、技术等各方面所需要素,帮助“AI+”取得更高的成就。国家密集发布关于AI的政策,为投资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

崔斌: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赋予机器“人性”。这可能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让机器像人一样,解放工作对人的束缚;另一种是将人变得像机器一样,驯化、整齐划一。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人工智能解放人类,实现人性的更大解放。从这个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明确的。

杨胜君:目前,描述人工智能产业比较适合的词汇是“集大成”。从前端到后端,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了“集大成”的特点,它需要大量的芯片,而芯片技术的突破是国家算力发展的关键瓶颈。此外,算法层面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的“硬科技”特点,意味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周期长,投入的资金量和社会资源巨大。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

AI浪潮下应如何布局?

李淼:在AI领域,下一个激动人心、可能诞生平台级公司的机会将出现在哪里?

郑庆生:在AI领域,具备双边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和复杂的产品创新是平台级公司诞生的两个关键突破点。在移动互联网和PC互联网时代,具备双边网络效应的创业公司,如小红书,即使面对大厂的竞争,也能保持竞争优势。然而,在AI领域,多数模式是与大模型的交互,这使得建立双边网络效应变得困难。我们期待看到新的、具有AI特性的双边网络效应商业模式的出现。同时,我们相信复杂的产品创新,如软硬一体化的产品,更有可能脱颖而出。目前,深圳市场上涌现出许多与AI相关的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与人的需求紧密结合,具有解决通用性问题的潜力。

崔斌:我们过去主要投资头部企业和国家战略项目。现在,我们通过在上海设立未来产业研究院,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角度,对六大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未来,我们将加大投资力度,从成长期投资和后期投资全面转型为早期科技投资。

章锟:我们从两年前开始致力于打造围绕上海AI发展的产业生态基金群,专注于端侧、算力、应用端的全产业链布局。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挑选优秀的链主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印证和相互协作,不仅为上海,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AI生态链做贡献。

虽然预测哪家公司能成为未来的主导者极具挑战,但我们相信通过生态投资,在每个环节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可以推动AI产业的发展。

杨胜君:2025年是AI投资的算力大年。当前,英伟达正复制2010年苹果链的“链主”效应——苹果公司为中国“果链”企业带来技术、检测、连接器等新订单,带动中国手机产业的工艺迭代与技术进步。历史经验显示,终端应用往往是最终的大赢家,有望诞生十倍级别的大牛股。

因此,我们在投资上采用“上游确定+下游弹性”的哑铃策略:一手配置算力、硬件等现金流明确的基础设施;另一手则前瞻性布局智能汽车、机器人、SaaS(软件即服务)、内容工具等下游领域,希望通过这种上下游组合投资,对冲技术路线风险,最大程度享受人工智能产业的红利。

如何投中价值而不是泡沫?

李淼:从技术到价值到底有多远?怎么才能保证投中的不是泡沫,而是价值呢?

郑庆生:当前AI浪潮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技术到价值的转化速度非常块,许多AI公司从一开始就实现了盈利。因此,在选择项目或创业方向时,发现痛点至关重要。

全球市场经历了SaaS化运动后,订阅付费和个人工作效率提升的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优秀的AI项目早期估值较低,但很快就能盈利,这导致许多项目直接跳过了传统中间轮次融资,现金流状况普遍良好。

程俊华:在投资领域,我们关注技术与其应用需求之间的关系。技术本身可能领先于需求,关键在于找到技术能够解决行业痛点的时点。当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经济价值时,技术迭代将加速,形成正向循环。相反,如果技术脱离了实际需求,就可能产生泡沫。因此,我们专注于在正确的时点切入,寻找那些能够通过解决痛点来驱动技术进步并实现盈利的项目。

章锟:在风投行业中,泡沫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战略上保持雄心壮志,在操作上保持谨慎。因为不同行业中企业的发展节奏不同,例如,ToC领域尤其是消费端的项目盈利较快,而一些领域的商业化尚未完全成型,但资本已经大量涌入,抬高了一二级市场的估值。

在投资决策中,我们关注的是项目的底色,即长期价值。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即使泡沫破裂后仍有实际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泡沫。我们更愿意投资那些即使估值较高,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那些可能被大厂轻易替代的公司。因此,我们在投资时更注重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潜在价值。

崔斌:投资本质上是对规律的总结,需要基于历史投资和行业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当然,投资也要敢于布局前瞻性行业和热门赛道,接受一定的泡沫和风险。因为要投伟大的公司,完全按照经验总结是不可能的,需要一定的直觉和的魄力。同时,投资也需要运气,会有幸存者偏差。

杨胜君:这轮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明确。尽管通用型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尚未完全实现,但清晰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注入了信心。同时,此轮AI浪潮由龙头公司主导,凸显了产业“集大成”的特性。因此,投资策略上,我们会优先布局确定性较高的“大”项目,同时也会关注小公司带来的新机遇。

我们的核心投资逻辑基于产业本身展开,聚焦“链主”企业的上游供应链、下游终端用户及其整体产业布局,以此确保所投项目具备长期价值与可行性。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