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闫晶滢
“大资管”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券商资管如何通过“差异化”发展突围?
9月17日,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证券行业论坛”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的第二场圆桌讨论议题为“券商资管发展转型及市场研判”,由国泰海通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主持,6位来自证券公司、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的相关业务负责人共同探讨,分别是:国泰海通资管总裁助理、首席研究官孙佳宁,中信证券资管总监、权益投资部负责人魏来,财通资管总经理助理、权益投资总监李响,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蔡路平,第一创业证券基金投资管理部负责人景殿英,世纪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黄旭。
嘉宾围绕对“差异化生存法则”的思考和实践展开讨论,并分享了投资、管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
聚焦差异化主动管理
刘欣琦:资管新规后,整个券商资管经历了深刻变革。如何理解“差异化生存法则”的含义?
孙佳宁:券商资管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场景延伸更广泛,资管类别也更丰富。在资产端,除了股票、债券、量化等传统资产,还涵盖REITs、ABS、衍生品等各类资产;在负债端,券商资管的客户客群经营场景更多元。券商资管应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借助更多场景和多元化资产为客户提供服务。
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是明确客户付费逻辑。客户付费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为超额收益付费,这要求机构能为客户提供超越指数的超额收益Alpha,这也是客户愿意支付高于ETF 1.5‰管理费的关键原因;二是为绝对收益付费,客户将资金委托给机构实现保值增值,此时机构需专注于绝对收益。
基于以上认知,国泰海通资管着力发展主动管理投研能力,在公募相关产品中突出超额收益,在定制类业务中强调绝对收益,以此在券商资管领域稳步前行。
魏来:相比长期耕耘在相对收益领域以及工具化投资的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可以在三方面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线。
首先是绝对收益。对于只有私募牌照的券商资管来说,应该在主动管理方面持续发力,服务做绝对收益财富管理的客群。第二是差异化主动管理。券商资管更注重团队化、体系化作战,通过投研一体化等机制安排,提升策略和产品的Alpha与稳健性。第三是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包括资产盘活、研究服务、策略定制等。
立足“绝对收益” 为客户提供价值
刘欣琦:如何理解资管“差异化生存法则”?
李响:财通资管2015年拿到公募牌照。在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利益为主要驱动转型的背景下,提升投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打造长期投资团队非常重要,这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事情。
景殿英:券商资管想在竞争加剧的市场中获得发展,关键在于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创设能为客户提供价值的产品。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绝对收益型产品,能够为客户持续创造收益的产品才是具有长期生命力的产品;二是瞄准特定投资目标、具有较高胜率的产品,帮助客户实现其难以实现的投资策略,以较高的胜率保证业务规模的可持续性。
黄旭:券商资管的核心命题是解决客户绝对收益如何达成的问题。很多券商资管在发展初期,秉持的是做固收的理念。过去四五年,固收产品比较容易做,也比较容易获得客户。世纪证券资管刚开始选择以固收为核心,同时绑定银行渠道,为这部分客户服务。
同时,作为投研负责人,销售思维非常重要。在资产管理发展过程中,如何把资产管理的配置理念从内部的投研驱动输出变成销售驱动,是走差异化发展路线比较重要的方式。
刘欣琦:公募基金的差异化在哪些方向体现?
蔡路平:A股市场需要真正提升投资者回报,对于所有的管理人,包括资管、公募、券商、保险等,这是共同的目标。我们作为指数与量化团队,希望打造更好、更优质的底层资产,在有些工具还不具备的时候,提供真正能够匹配投资者需求的、特色化的投资工具。
以差异化投研能力赋能资产管理
刘欣琦:最近有一个新观点是量化和主观融合,这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孙佳宁:当前,量化交易在市场交易量中的占比持续攀升,“国家队”等参与主体纷纷进场。量化交易频率更高,主动权益投资周期相对偏长,还有非银金融机构“长钱长投”的OCI账户(其他综合收益账户),场外衍生品对冲交易等。这些主体的投资目标和周期各不相同,有的追求绝对收益,有的侧重相对收益。他们的投资偏好差异极大,对市场的影响相互交织,使得市场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
在投研融合与金融科技应用层面,券商资管业务场景和资产类别丰富,涉及市场各类资产。金融科技和大模型的应用日益成熟,为投研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各家机构纷纷深入探索这一领域,利用大模型融合不同资产的视角。传统的归纳法与演绎法如同科学与艺术,最终会交汇,这是所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从业者都需面对的趋势。尽管各家机构的实践方式存在差异,但都会选择最契合自身资源禀赋的路径,推动投研融合迈向新高度。
未来还有行情演绎
刘欣琦:对市场怎么看?从权益配置到大类资产配置有什么想法?
魏来:从去年“9·24”开始的牛市,目前可能刚推进到中期,未来还有行情演绎。从风格来说,未来一年预计还是成长股占优。
从市场结构来说,主要有以下四大主线:一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包括创新药、机器人等,引领着市场成长的方向;二是以高股息为代表的红利型资产,仍然是重要的配置主线;三是中国企业出海,不论关税情形如何都会持续演绎;四是“反内卷”或者供求反转,提供了新的投资线索。
李响:明年PPI很有希望触底回升,企业ROE可能进入上升阶段;流动性较为充沛,居民的超额储蓄有望从超额储蓄向合理储蓄过渡。这些资金对资本市场和经济整体是比较有效的支撑。
从资产配置维度来讲,要逆向去做产品布局。今年创新类企业涨幅很高,相对比较拥挤,所以更应着眼那些估值比较合理、有竞争力的企业,以及偏上游的竞争力强的制造型企业。此外,要在涨幅比较高的板块中加强细分研究,包括港股、科技链条上的自主可控等。
蔡路平:从资金链的量化观察维度来看,当前市场处在偏积极的方向上。从去年“9·24”以来,市场上有些指数估值已经到了过去5年的高峰位水平。从资金端来看,可能还有很多增量资金会慢慢入场。在“再工业化”背景下,高端制造和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基本面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发生积极改变,有望推动权益市场进入新的阶段。
景殿英:我的业务主要关注FOF和量化领域。建议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投资者,抓住量化投资的红利期。
黄旭:我是做固收投资出身的,债券市场最近的这轮调整与风险偏好有关。未来股票市场会越来越活跃,希望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债券市场能够回归基本面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