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 “中欧制造”的进阶之路

来源:电子报 2025-08-18 07: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当公募基金行业告别简单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迈入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居民财富管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靠单个基金经理的“聪明”是否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在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看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真正成为一家“用长期业绩说话”、长期服务大众的基金公司,就必须从“靠个体”走向“靠体系”,完成一次深刻的生产方式变革。

近年来,中欧基金投研体系大力推动“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转型,并将其归结为“中欧制造”的核心理念。这不仅是对公募基金投研体系从理念到流程的框架重构,更是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中欧制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切实可落地、可复制的方法论,是中欧基金对自身投资能力的底层构建。”在窦玉明看来,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阿尔法、服务好大众投资者,靠的不是个体,而是一套能够持续产出洞见并有效协作落地的体系。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转型,实现从“个体”向“体系”的飞跃,也是中欧基金在践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寻找到的答案。

他特别指出,中欧的“工业化”投研生产方式并不意味着对个体的替代,相反,一旦进入成熟的“工业化”阶段,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反而被放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智慧生产线”上的重要一环。

除了人才,窦玉明还反复强调“长期导向”“流程一致”“团队协作”等关键词。他并不急于在短期市场波动中证明什么,而是更在意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后,中欧管理的基金产品能否持续跑赢基准、整体业绩能否站在同行前列。在窦玉明眼中,基金行业的终极竞争力不是短期业绩,而是构建一个长期可持续产生投资洞见的组织。这也是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转型的意义所在。

“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转型之路

“中欧制造”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清晰、稳定、可复制的体系,让中欧这样的公募基金公司能更好地满足大众的资产管理需求。依靠传统的“手工作坊”模式,显然难以达成这样的目标。

对此,中欧基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协同,构建一个真正能够产出更高“良品率”并具备长期生命力的投研体系。

“专业化”指构建知识密集型团队,提升每一位投资人员的研究深度与判断力,让组织内部的人才各有所长、术业专攻。窦玉明提出,只有聚焦于细分领域,才能产生洞见,即拥有超越市场和同行的看法。投研人员只有在某个细分领域长期耕耘、不断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形成真正超越市场一致预期的判断。

“工业化”则是进一步的组织协同进化。它不只是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提升洞见的传递速度与落地能力。在传统投研体系中,即使有好的研究洞察,也常常因为表达不清、理解偏差、流程脱节而无法落地为投资决策。而中欧所推行的“工业化”,核心在于投资理念与投资流程的一致性。

以中欧主动权益团队推行的“五要素选股模型”为例,每一位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需要按照统一维度去分析公司、表达观点,从而形成一套统一的内部语言。这种结构化、标准化的方式,能有效解决“鸡同鸭讲”的问题,让组织内部真正实现高效的知识传递与共享。窦玉明认为,很多基金经理有各自的“框架”,但“流程”有提升的空间。而“工业化”流程的关键,在于有序、有步骤地进行逻辑判断,让经验得以沉淀、协作得以发生、效率得以提升。

“数智化”是“三化”中最倚靠技术力量的一环,核心任务是将人的经验、判断、逻辑固化为可存储、可传承、可重复使用的数据资产。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数字化,将历史研究报告、思维模型、外部数据等转化为结构化信息并归档储存;二是智能化,通过技术手段将人的选股逻辑、判断标准转化为系统模型,让机器辅助甚至替代部分流程。特别是在量化投资团队中,模型的构建与修正是核心,人只负责校正思维逻辑,不能随意干预结果。

在团队中,人仍然是决策核心,“数智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把“一个人的好方法”变成“一个组织的通用能力”。

这“三化”不是流于表面的口号,而是中欧基金在过去几年的深刻思考后,逐步落实的系统性组织改革。窦玉明坦言,这场变革的起点,始于上一轮牛市(2020年~2021年)之后。当时,随着基金产品数量爆发式增长、资产规模快速膨胀,原先以小团队为单位的“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已捉襟见肘,而海外成熟的基金公司已经可以稳定管理万亿美元资产。这说明问题出在自身,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必须进行重构。

他说,以主动权益投资为例,一个研究员通常能覆盖20~50只股票,要构建30~50只股票(相对集中)或100只以上(相对分散)的投资组合,需要筛选至少500只股票,这需要10~20名研究员的支持。此外,一个人一年能有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洞见就很不错,全公司80多个权益投研人员每年可能也就20~30个好的洞见,而一个基金经理一年能真正吸收的也不过五六个。

“我们不可能靠一个‘超级英雄式’的基金经理,去管理庞大的投资组合。这也是‘工业化’的必要性:一个基金经理需要‘配备’一个覆盖面广、洞察深、执行能力强的团队,并在平台支持下高效产出。”他说。

架构升级的底层逻辑:

去中心化、理念一致、长期主义

针对外界对优秀基金经理流失的忧虑,窦玉明却指出一个显著变化——近年来中欧的基金经理流动性在降低。

“在完整的协作体系中,基金经理稳定性更高,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团队支持,离开之后发现自己既没有研究支撑,也没有熟悉的沟通对象。就像光刻机离开了投产线,剩下99道工序怎么配?”他指出,过去基金经理流动频繁,部分原因在于制度尚未成熟、体系不够完整,基金经理往往一个人包办一切。而中欧基金推行的是专业化分工协作,单靠个人力量很难在外部复制一整套配合默契的团队结构。工业化体系的核心任务,就是让“个体的成功”变为“系统可复制的成功”。

此外,他强调流程与方法论标准化的重要性。例如,中欧的研究员在晨会上必须在3分钟内清楚表达观点,如果讲不清楚,说明想法本身就不成熟。通过交流,让“强者”更容易理解“他人的强”,也是组织效率的重要保障。

要解决彼此认知隔阂的关键在于“去中心化”和“理念一致”。近年来,中欧基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弱化投资总监在投资决策中的“垄断”地位。“中欧基金想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投资总监不是投研人员的上级,而是平级。”他强调,正是这种架构设定,让不同背景、不同资历的基金经理与研究员有更多交流与理解,也使新入职者能更快融入组织。

他同时强调,中欧基金的工业化路线是一条长期主义的道路。“成为一个出色的研究员需要十年,成为一个出色的基金经理又需要十年,因此,培养出中欧的核心力量需要整整二十年。”窦玉明预计,这套工业化体系达成团队理想中的样子,可能还需要十年时间。

“我们不是靠博弈情绪,而是靠长期的正确逻辑。”在窦玉明看来,真正优秀的长期业绩,不靠运气、不靠短期炒作,而是靠一整套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基本面投资体系,也就是他所说的“中欧制造”。他强调,“中欧制造”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公司长期业绩的基石。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投资理念的一致化——通过科学、可执行的方法论,在团队协作基础上寻找被市场低估的长期价值。

工业化不是去个性化

“第三代基金经理”时代来临

“工业化不是去个性化。”在谈到中欧基金近年来推进的工业化投研体系时,窦玉明明确表示,这种体系建设并不是为了消除个人特色或压制主观判断,而是为了构建一套长期可持续、专业分工明确的投研协作机制。

“未来,基金经理能认识到,自己的业绩并非完全靠个人英雄主义。”他强调,很多基金经理的成功背后,少不了投资团队、行业研究、风控、运营、数据支持等多个部门的支撑。“主演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背后的灯光师、化妆师、导演、摄像,全靠主演一人,也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窦玉明将基金经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世代:第一代基金经理更依靠图形分析、技术交易等非基本面方法投资;第二代基金经理,即主流的基本面研究出身者,具备扎实的个股分析能力,能够独立构建投资组合;第三代基金经理,也就是中欧目前正在培育的新一代基金经理,他们要学会在团队支持下实现更高效的投资输出,借助大平台提升稳定性。

“第三代基金经理不一定比前两代更聪明,但整体会更稳定,更有可能创造更持续的阿尔法,职业生涯也会更长。”他说。

在基金行业快速演化的当下,工业化投研体系与个体基金经理之间的矛盾被频繁提及。但在窦玉明看来,这不是对立,而是升级。他努力构建的是一个既有体系护航又保留个人锋芒的基金经理新范式。“未来每一位成功的基金经理都要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赢的。”他说,中欧要打造的不是“流水线工人”式的基金经理,也不是脱离组织的“个人英雄”,而是能在机制中成长、能与团队共赢的第三代基金经理。

在窦玉明看来,“第三代基金经理”不再是“一个人包打天下”,而是在平台支持下不断优化策略、专注深耕领域、适应风格演变。在中国这个更新换代极快的市场中,基金经理从个体奋斗走向体系协作,是应对时间与市场挑战的一种出路。

真正难的不是投研方法

而是把聪明人组织起来

推动“三化”落地最难的不是理念或技术,而是人本身。

窦玉明坦言:“最难解决的,是人的问题。”首先,选人极难。很多在校表现优异、简历出色的学生,进入实际岗位后并不一定适合做研究或投资;反之,一些最初并不“抢眼”的人,却能在实践中慢慢崭露头角。其次,培养人更难。一个优秀基金经理的养成周期可能长达二十年——十年做研究、十年做投资。此外,淘汰人也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长时间培养、建立深厚情感后,最终发现对方不合适,不得不做出取舍,这对组织与个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最难的还是让一群聪明人一起工作。”他坦言,基金行业里最有价值的人,往往也最有主见、最有想法,而也正是这些人,最难被“组织”,“越是独立思考的人,越不容易合作”。如何建立机制,让这些有想法的人能够听懂彼此、愿意共享和协作,是中欧基金正在持续攻克的最大难题。

“你要去带一群聪明人,首先,你自己得有专业能力,不然没人会服你;其次,你得公正,私心太重,谁愿意跟你干?”窦玉明指出,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标准——专业能力强、为人公正、有意愿长期投入培养新人,“具备其中两个已经很难,三个都符合更是凤毛麟角”。

中欧基金权益投决会主席周蔚文便是窦玉明口中的“麟角”。近些年,在周蔚文的带领下,“中欧制造”初显成效。以中欧科技战队的基金经理冯炉丹为例,她通过2016年校招进入中欧基金,从研究员一步步成长起来。2023年,冯炉丹开始独立管理中欧数字经济。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近一年(2024年7月1日~2025年6月30日)中欧数字经济收益率为93.0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35.40%。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该基金在“TMT与信息技术行业偏股型基金(A类)”中排名第一(1/54)。业绩表现亮眼的同时,产品规模也持续增长,越来越多投资者将资金托付于冯炉丹的产品。这一成果正是“理念一致、流程统一、自主培养”的最好注脚。

“对于我们这种专注于主动管理的基金公司而言,投资团队的建设是一切的起点。‘中欧制造’的使命是把产品做好。”窦玉明坦言,目前团队还在努力完善工业化体系。新人经验尚浅,需要时间积淀;部分老员工理念还未完全转变,仍在努力融入统一流程。因此,当下的不足仍是“人的问题”——经验、理念、流程、信任,都需要时间与实践去慢慢打磨。

“良品率”背后是纪律与机制

“良品率”是中欧基金在学习了海外优秀资管经验后引入的概念,是衡量投研体系有效性的关键指标。

与“高举高打、短期比拼”的管理方式不同,中欧基金更注重长期稳定性与结构性优化。窦玉明表示,公司整体“良品率”的提升并非孤立任务,而是中欧基金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自上而下统筹布局的结果。据介绍,中欧基金每月举行两次产品委员会会议,分别聚焦于权益类和大固收类产品,对中长期表现不佳的产品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会讨论产品出现了什么问题:是投资流程出了偏差,还是市场判断有失误?”窦玉明指出,通过产委会和投决会双线协同,督促基金经理及时进行自我修正和提升。

在监管层加强对基金经理业绩稳定性和风格一致性关注的背景下,“良品率”也逐渐成为行业普遍重视的一大指标。2025年5月,中国证监会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特别强调,“强化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力,充分发挥其体现产品定位、衡量产品业绩的作用”。早在几年前,“良品率”建设就已经成为中欧基金在内部所推进的考核方向:定好基准不漂移,战胜基准,同时保持长期业绩排名领先。根据国泰海通证券的统计数据,近5年,中欧基金在权益类大型公司绝对收益业绩榜中,“近10年投资业绩”排名稳定在第2名至第4名(截至2025年6月30日)。

对中欧基金来说,“良品率”不是一个静态指标,而是一整套投资哲学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外显。在窦玉明的理解中,它既是中欧内部机制运行成效的考察点,也是长期主义投资理念落地的验证方式。“‘良品率’的高低,说到底是人和机制协同的结果。”他总结道,通过这种严谨、透明、清晰的绩效管理系统,中欧基金试图建立起一套稳定、可持续输出的投研体系。此外,中欧基金还通过风格定位、策略补齐等方式,从供给端完善产品货架,帮助基金经理找到能力圈。

专注主动 做出中欧特色

对于迅猛发展的被动投资,窦玉明表示:“我非常看好ETF,也看好主动投资,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他指出,被动投资的大发展,恰恰建立在主动投资高度成熟的基础之上。“主动投资者把自己喜欢的股票买贵了,市场变得有效,阿尔法变少,这让ETF有了空间。2000年,主动投资很容易获得丰厚收益,那时指数化产品没市场。”同时,被动投资的发展,会反过来为主动投资提供新的阿尔法机会。“如果市场都是被动买入,那定价机制就会失效。你闭着眼睛什么都买,那我就把贵的卖给你,便宜的买回来,我又能赚超额收益。”

面对外界“为何中欧不做ETF?”的疑问,窦玉明说:“ETF是以成本取胜的业务,而主动投资是以能力取胜的业务。要同时做到‘好’和‘省’,在现实中几乎是悖论。”他以电商平台的“多快好省”类比基金公司的战略选择:电商大战如火如荼,但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做到“四全其美”。因此,经过多番讨论,公司内部达成了共识——中欧选择只做一件事:把主动投资做到最好。

窦玉明认为,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不仅是两套方法论,更是两种文化体系。“全世界没有一家基金公司能把两者同时做好,例如,被动投资的代表——贝莱德、先锋基金等,主动投资的代表——资本集团、富达基金等。”他说,“为什么这些全球性巨头都做不到‘两手抓’?因为文化是冲突的,主动投资讲极致人才、深度研究,被动投资讲极致成本、规模复制。这两种理念在人才、运营、预算安排上完全对立。”

在这个什么都要“沾一点”、什么都“做一点”的时代,中欧基金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长期主义道路——聚焦主动,提升“良品率”,靠能力赢得阿尔法。如窦玉明所说:“我们不打算参与所有业务的竞争,只做我们最擅长的。基金行业的终局,是长期专业主义者的胜利。”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