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玲
9月24日以来债市大跌大涨,不仅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债市投资的波动和风险,也让他们感受到债市较强的韧性和修复能力。
展望后市,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在配置债券资产时,除了关注潜在风险外,还应建立长期投资理念,保持理性和耐心,避免追涨杀跌,以获取更稳健的投资收益和更好的投资体验。
关注潜在风险
谈及后续债市潜在的风险,民生加银基金经理裴禹翔分析:一是信用风险。若债券发行人财务状况恶化、经营不善或面临行业危机等,可能出现违约,无法按时足额支付本金和利息。二是流动性风险。虽然资金面偏宽松的格局大概率延续,但在一些时间节点,还是有可能发生债券的流动性风险。三是政策风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对债市产生影响。四是汇率风险。对于投资海外债券的投资者,汇率波动会影响投资收益,另外,债券本身价格可能因发行国经济等因素增加波动和不确定性。
在永赢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经理助理卢绮婷看来,一方面,要关注经济超预期回升的风险,若后续政策效果得到验证,物价回升、风险偏好持续回升等,债市或再度承压;另一方面,若债市在高亢的交投情绪推动下收益率持续下行,短期内超涨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需保持谨慎。
“我们认为现在部分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关注不足,虽然化债开启以来,国企标债市场很久没有经历信用风险事件的冲击,但不能简单地线性外推,忽视个体信用风险。”东海基金表示,从信用个体的基本面分析,经济景气度不足的背景下产业盈利能力下降、地方财力承压都对发债主体的偿债能力形成冲击,当前政策主要对部分隐债兜底,对于规模更大的经营性债务等,后续化解方案尚存在不确定性。
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受访机构和人士认为,近期债市大跌大涨,一方面,说明债市投资并非稳赚不赔;另一方面,投资者在配置债基等产品时,应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裴禹翔建议投资者,除了选择更优质的基金产品外,在投资过程中也要保持理性和耐心,从长期视角看待投资,避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
“2022年的理财负反馈及本轮股债‘跷跷板效应’带来的负反馈都呈现了债市调整时间、修复周期较短的特点,大部分债基在3个月内都能实现净值的修复并创新高。”兴银基金固收基金经理、信评团队负责人王深认为,投资者可以拉长投资期限,以季度为持有期对待债基投资,会获得更好的持有体验。
鹏扬淳明基金经理管悦表示,一方面,投资者需要认识到,市场上没有永远只涨不跌还能灵活申赎的财富管理产品,收益、回撤、流动性需要在妥协中平衡;另一方面,大多数债基持有人的风险偏好不高,或将债基作为其资产配置组合中的“压舱石”,所以,基金经理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给客户呈现风险收益特征鲜明的产品。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固收资管产品运作中永远要做的功课,基金经理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贪图一时高收益而损害客户持有体验。”管悦说。
东海基金也建议,对债基的投资要具有长期投资思维,避免情绪化申赎所产生的成本或损失。部分投资者基于传统理财承诺收益的认知,倾向于追逐阶段性高收益产品,对短期回撤的忍耐度较低,导致申赎行为频繁,因此,机构需要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