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波动诱因复杂,叠加情绪因素,往往会导致股票价格偏离价值。当市场进入非理性波动阶段,我们更需要用望远镜而非显微镜观察长期趋势——中国14亿人口孕育的消费升级浪潮、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工程师红利以及数字经济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些深层次优势不会因短期扰动而改变。
透过迷雾,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规律:短期波动是表象,长期趋势才是本质。政策的协同发力和市场的内在潜力,正在为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无论是外部冲击还是内部调整,中国资产的长期价值始终具备韧性。
短期事件如同海面风浪,虽掀起涟漪,却难改洋流方向。2008年金融危机、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2018年贸易摩擦……每一次短期事件剧烈冲击过后,中国资本市场都迎来新生。以数据为鉴,过去10年,上证指数出现过多次单月跌幅超10%的剧烈调整,但拉长周期看,2014年至2024年,上证指数年化收益率仍超6.6%。(数据来源:Wind)
理解周期的本质,是投资者穿越牛熊、长期生存的核心能力。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从互联网科技的疯狂崛起,到新能源革命的跌宕起伏——400年金融史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周期循环是资本市场最底层的运行规律。
市场周期的形成,通常是客观经济规律与群体心理共振的结果。经济扩张期的产能过剩将引发衰退,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必然催生繁荣,这是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这些规律投射到社会中,会被情绪杠杆进一步放大。
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曾提出著名的钟摆理论,认为证券市场中的情绪波动,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点摆向另一个极端点,很少停留在中心点。当市场参与者集体陷入非理性状态时,周期的振幅往往远超基本面变化。
正如前几年市场低迷期,纵使市场估值已经跌到了历史低位,很多投资者仍然被恐惧情绪主导,以便宜的价格抛售资产。
同样的例子曾多次出现——2015年A股杠杆牛市中,融资余额在半年内从1万亿元飙升至2.27万亿元,散户交易占比突破90%,市场在群体亢奋中走向极端,最终引发了剧烈回调。2020年3月全球资产暴跌期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VIX恐慌指数飙升至82.69的历史极值,大量投资者不计成本地抛售资产,错失随后三年出现的史诗级反弹。
在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的韧性、政策支持的力度以及企业盈利的稳定性,依然是我们长期持有优质资产的信心来源。
作为投资者,若能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定力,长期持有无疑是穿越周期的重要策略。然而,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焦虑难以避免。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波动,投资者可以借助一些投资工具来平滑风险,例如基金定投,通过定期、定额的投资,投资者不仅能够分散短期波动的影响,还能在市场低谷中积累筹码,在复苏时收获回报。相比一次性投入的方式,定投虽然没有取得完全的胜率,但在时间区间较长的熊市或者震荡市中表现更佳。
无论是以复利耐心浇灌“时间玫瑰”,还是借定投在波动中拾级而上,纪律性始终是穿越周期的“罗盘”。正如霍华德·马克斯所言:“投资的本质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理解周期。”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