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孙越
当最亮眼的业绩遇上最冷淡的市场反应,美股的AI叙事正从“共识”走向“分化”。近日,随着财报季进入高峰,英伟达、微软等科技巨头相继交出超预期的成绩单,却未能阻止股价集体下挫。这一背离现象,将一场关于“AI泡沫”的争论推至台前。
财报表现与市场反应背离
近日,多家美股科技巨头公司交出三季度成绩单,尽管财报数据表现不错,市场反应却出奇一致——谨慎。
科技巨头英伟达三季度实现营收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实现净利润319亿美元,同比增长65%,同时给出下一财季营收650亿美元的强劲指引。英伟达CEO黄仁勋强调了AI需求的旺盛,“Blackwell芯片销量远超预期,云端GPU已售罄。训练和推理计算需求持续增长,呈指数级上升。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良性循环。”
然而,市场似乎对此并不买账。财报公布后,英伟达股价连续两日下跌。截至11月21日,英伟达股价11月以来跌幅达到11.66%。
同样的故事在微软上演。10月29日,微软公布财报:三季度营业收入776.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8%;营业利润379.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4%。备受关注的Azure云业务实现了约40%的增长,与二季度创下的两年半最高增速持平。尽管如此,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出现下跌,11月以来跌幅超过8%。
Meta的境遇则更为糟糕。据三季度财报,Meta实现营收5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净利润为27.0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56.88亿美元相比大幅下降83%。这一下滑的原因在于,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为其带来高达159亿美元的一次性税项支出。财报公布后,Meta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一度下跌超8%。
另一个令市场担忧的问题是,Meta进一步将其全年总支出预估的下限提高了20亿美元。在上调后,Meta预计其全年支出将在1160亿~1180亿美元之间,此前为1140亿~1180亿美元。
更早些时候,Meta、Alphabet和甲骨文接连完成了百亿美元级别的债券发行,部分债券期限长达40年。此举让一些投资者担心,这些公司可能正在转向更高的杠杆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科技巨头在AI基础设施上的快速扩张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投资回报周期与商业化节奏仍不明朗。若无法出现更大规模的产业级应用落地,如此巨量的资本开支或将面临回报率下行的风险。
美股AI行情的“泡沫之争”
随着美股科技股估值持续高企,华尔街对“AI泡沫”的争论日趋白热化,机构投资者之间出现显著分歧。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于近日表示,尽管估值已处在偏高位置,但缺乏触发泡沫破裂的关键条件,“现在并不是从AI相关资产抽身的时候”。
达利欧认为,市场是否进入泡沫期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泡沫何时会真正被刺破。他提到,从历史经验看,泡沫最终走向破裂通常与两类因素有关:其一是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其二是市场出现必须出售资产的压力。目前,这两种情形都不明显。
高盛也比较乐观,该机构在研报中表示,美股科技板块的估值正日渐高企,但尚未达到历史上泡沫时期的水平。目前为止,科技板块的上涨是由基本面增长而非对未来增长的非理性投机所驱动,回报最高的龙头企业拥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
不过,谨慎的声音同样存在。电影《大空头》原型、以准确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而闻名的迈克尔·伯里披露了对英伟达和Palantir的空头头寸,同时指责科技巨头对营收作出了不实陈述。伯里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真正的最终需求极其微小,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由其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的。”
机构分歧直接体现在资金动向上。美国知名投资人彼得·蒂尔旗下基金三季度清仓英伟达,合计抛售约53.77万股英伟达股票,占其投资组合的近四成。日本知名科技投资公司软银集团同样清仓了英伟达股份,套现约58亿美元。对冲基金桥水则将英伟达的持仓从723万股降至251万股,持股数量较二季度末降低65.28%。
盖茨基金会在2025年三季度出售了1700万股微软股票,持股数量较二季度下降近65%。按微软三季度平均股价计算,此次减持套现金额约为87亿美元。这是该机构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单季度减持行为之一。交易完成后,微软在该机构投资组合中的权重由27.27%降至13.01%。
与此同时,沃伦·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却出人意料地首次建仓谷歌母公司Alphabet,持仓规模达43亿美元,使其跻身伯克希尔第十大重仓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