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孙越
今年以来,可转债市场正经历一场“强赎潮”。截至目前,已有91只可转债公告退出可转债市场,超过2024年全年的88只。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是权益市场持续回暖、发行人促转股意愿增强以及可转债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结果。
权益市场上涨是强赎主因
据兴业证券测算,截至8月中旬,年内已有91只可转债退出(包括已公告强赎即将退市的可转债),其中,有75只可转债提前赎回,数量超过2024年全年水平。
权益市场持续回暖,成为可转债强赎潮的主要推动力。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翟恬甜表示,强制赎回条款大多要求正股在连续30个交易日内至少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格的130%。今年以来,权益市场震荡上行,万得可转债正股加权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5%,大量可转债正股价格持续运行于强赎阈值上方,导致触发强制赎回情况明显增加。
“A股市场的强势表现是推动可转债市场集中触发强赎的核心原因。结构上,小盘、成长风格相对占优的行情特征有利于转债正股的表现。”西部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姜珮珊表示。
除市场行情外,结构性因素也在发挥作用。翟恬甜认为,2024年权益市场下行阶段,部分发行人选择下修转股价格,也助推了今年可转债市场的强赎潮。截至9月10日,触发强赎条款的可转债中,近三成曾于2024年下修转股价格。
从发行人角度看,是否强赎主要考量转债后续转股压力。可转债若能实现有效转股,发行人可显著降低转债到期时的本息兑付压力,并优化资本结构,因此,发行人促转股动力较强。
可转债赎回这一趋势是否会延续?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权益市场近期波动加大,但中长期上行趋势未改,预计可转债强赎潮将延续。不过,随着剩余期限较短的可转债存量减少,强赎强度可能出现边际减弱。
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
对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来说,强赎通常是“双刃剑”。
一方面,当前可转债市场强赎条款触发较为密集时,投资者首先应更加谨慎地规避强赎风险,对正股价格持续位于强赎阈值上方的个券,在满足强赎条件前及时撤离。
另一方面,强赎条款的大量触发,也带来特定的投资机遇。翟恬甜表示,触发后选择不强赎的可转债,短期内上行空间打开,价格将出现明显反弹,投资人可依据自身风险偏好,对剩余期限较长的个券进行强赎博弈,或在发行人公告不强赎后择时增配。
此外,已强赎可转债依然存在“末日轮”交易机会。随着持有人陆续转股,转债剩余规模缩减,转债价格易在资金炒作下出现大幅波动,若正股持续走强,带动转股溢价率降至负值,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基于市场情绪与个券流动性水平,在及时止盈的前提下,对出现的套利与博弈机会适度参与。
机构预计,在需求强劲背景下,可转债存量减少会带动可转债市场整体估值中枢抬升。东方金诚的研究观点认为,可转债需求端有较强支撑,存量个券缩减后,配置资金并不会完全撤离可转债市场,而是选择可转债ETF,或溢出至其余优质底仓个券,这都将对可转债市场流动性产生积极影响。
“A股牛市行情下,可转债作为‘固收+’资金参与权益行情的重要手段,配置刚性仍较强。”西部证券固收高级分析师景高琦向记者表示,随着近期A股市场波动性加大,权益一致看涨预期也有所松动,可转债估值回落。后续若市场再度展开持续性行情,可转债估值仍有机会突破8月下旬高位,虽然空间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