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曹雯璟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已走过两周年,费改工作即将迈入新阶段。站在全新起点,业内预计,后续改革将在多个维度持续深化:产品设计继续朝着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的方向推进;浮动费率产品或成主流,定制化产品不断增加;第三阶段销售环节费率改革“箭在弦上”。
与此同时,我国基金行业费率改革还将积极借鉴海外成熟经验,结合本土市场实际情况,持续建立健全费率及配套机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强化获得感
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进程中,产品设计是关键着力点。浮动管理费率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方向,正走向常态化。
除了2019年12月设立的逐笔份额提取业绩报酬的浮动费率基金,2023年8月26日,首批与基金规模、基金业绩、持有时间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获批。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印发,首批26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上报。截至6月底,已有24只产品完成募集并成立。7月4日,第二批11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上报。
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的浮动管理费率机制,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演变,已成为公募费率改革的重要路径。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场已成立182只浮动费率基金(只统计主代码)。
展望未来,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未来产品在费率设计上可能继续朝着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方向深化,比如,对投资者持有时间进行分档设计,还要对目前分档采取一定的浮动措施,进一步降低对业绩不达标基金的收费,而对投资者认可的绩优基金可适度增加收费。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表示,浮动费率产品将成主流。除与业绩挂钩外,与投资者持有期限、规模等挂钩的多元浮动模式会更加丰富,如持有超过一定期限就降低费率、规模达到特定阈值则费率分层。
除费率机制进一步优化外,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将在产品设计等方面持续变革。
魏凤春表示,指数产品向精细化、特色化迈进;Smart Beta基金以创新因子构建,提升投资精准度。此外,重视投资者陪伴的投顾型产品不断涌现,可根据投资者目标与风险偏好定制方案,助力长期投资。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基金投顾业务可能进一步扩大,并且向“买方投顾”靠近;还可能出现大类资产配置型产品,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
国联基金总结道,未来公募基金在产品设计等方面将围绕强化投资者利益保护、引导长期投资等方面不断深化,也会催生出新的产品类型及运作模式,如可持续投资与ESG产品等。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汪璐称,一方面,绩效报酬、浮动费率等激励相容机制加快落地,推动产品由“重规模”转向“重获得感”。另一方面,低成本的指数基金持续扩容,QDII基金等跨境产品有望通过降费释放配置潜力。同时,“产品+服务”一体化趋势明显,定制化产品也有望不断增加。
“基金公司为公募产品选择合适的业绩基准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盈米基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泽涵认为,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以细分行业或策略指数为基准的主动管理指数增强产品。
第三阶段费改“箭在弦上”
公募基金改革持续推进,第三阶段销售环节费率改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5月初,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推动基金费率改革第三阶段落地。合理调降认申购费和销售服务费,在投资者利益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构建更具韧性的财富管理生态成为公募行业探索的方向。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指出,目前销售服务费仍较为固定,未来可能会出现可浮动的销售服务费。例如,可根据投资者持有时长来进行阶梯型收费。另外,部分产品客户维护费过高,挤压基金管理人生存空间,未来或可出台相关制度进行优化。而平衡机构利益与向投资者让利的关键在于打破二者的“零和博弈”,比如通过“买方投顾”方式,让机构和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实现机构和投资者的双赢。
对于未来的改革方向,国联基金表示,一是优化销售服务费收费模式。现行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零赎回费”的模式,或可考虑探索“阶梯式销售服务费+赎回费”组合模式,这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短期交易成本;二是完善浮动费率产品机制,或可优化销售考核机制,将销售保有规模、投资者长期收益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的风气。
“下一步改革可优先突破销售服务费与赎回费环节。降低销售服务费,规范销售机构收费,合理调降尾随佣金分成,减轻投资者负担。对于赎回费,可按持有期限进行更精细的设置,鼓励长期投资。”北京一位权益投资总监建议,平衡机构与投资者利益,监管要把握降费节奏,给机构缓冲的时间。管理机构自身也需降本增效,优化运营流程;发力投研、提升业绩,以优质业绩吸引投资者,实现规模与效益双增长。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认为,公募基金行业降费并非简单的单边让利行为,而应是在投资者利益与行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系统性工程。这不仅关乎短期成本优化,更涉及行业健康生态的长期构建。从投资者与行业的共生关系来看,降费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市场吸引力与普惠性,过度降费也可能导致行业发展失速。
“公募基金降费的平衡之道,本质上是对行业发展模式的深度重构。只有通过市场化定价、差异化竞争、政策支持与创新驱动的多维协同,才能实现投资者成本降低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最终构建一个更具活力与韧性的财富管理生态。”李一鸣谈道。
借鉴海外成功经验
多管齐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对比海外成熟市场,中国公募基金在费率水平上存在结构性调整的空间,但降费绝非“照搬模式”,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费率改革的过程需要立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投资者结构特征以及行业竞争格局,以审慎、渐进的方式推进,实现投资者成本优化与行业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
魏凤春认为,可借鉴美国市场经验,推动销售机构向买方投顾转型,引导资金流向低成本基金,并设定差异化费率。
“海外的指数基金费率很低,因为转融通、基金投顾等衍生业务可以获得收益。而国内转融通受限,基金投顾还在萌芽期,未来大部分公司很难在指数业务上赚到钱。因此,要大力发展买方投顾业务,真正以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华南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说。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建议,可以参考国外买方投顾经验,打造“基金管理费率+投顾费率”的组合费率,相对降低销售费率并向投顾费率转化,这有利于资源向能够为客户获利的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倾斜,让投资者以较低的基金管理费率和与实际获利相关的投顾费率持有基金。
为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魏凤春建议进一步规范销售服务费,合理调整分成比例;鼓励浮动费率产品创新,强化利益绑定;优化指数基金费率,提升被动投资吸引力;完善费率披露机制,增强透明度。
尽管短期内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可能承受一定的财务压力,但从长期来看,投资者获得感的提升有利于扩大整个市场规模,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未来,投研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更强的机构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进而促进整个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