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从汽车总装线的工作经历,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平安基金基金经理张荫先以横跨实业与资本的独特视角,成为“机器人+”时代的价值捕手。他认为,未来数年乃至十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是极具成长性的黄金赛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
深度把握产业脉搏
资料显示,张荫先是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曾担任广州汽车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动力总成项目主管工程师,深度参与多项重要项目,对产业链上下游有着穿透式的理解。2018年6月,他加入平安基金,任资深研究员,2023年10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投资中,他更关注技术背后的原理可行性,包括性能参数优劣、成本及趋势、适用范围等,而非市场情绪,更不会“跟风”抱团。比如,为验证3D相机视觉的技术必要性,他花费很多时间对比激光雷达与3D视觉在精密操作中的差异,最终确认后者在“穿针引线”等精细化操作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刨根究底”式的研究方法,成为构建其“能力圈”的核心。
深厚的实业功底和敏锐的投资触觉,让张荫先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他管理的平安先进制造主题股票发起式基金A年内单位净值增长率达53.31%。
掘金人形机器人赛道
在张荫先看来,人工智能快速迭代、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政策拔高战略定位已形成不可逆趋势,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未来数年乃至十年,将会是极具成长性的黄金赛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
张荫先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全球正在经历的深刻的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集群优势,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实现数字空间、物理空间和生物空间的深度融合。
他进一步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轨迹将对标智能手机与电动汽车,而且持续周期更长、赛道容量也更大。“凭借在智能手机、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雄厚基础,加之众多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和技术精湛的工程师,中国供应链已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中流砥柱,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所占体量超过三分之一,为厂商提供训练、迭代与升级的应用场景,加速人形机器人推广。”
当前,技术迭代正从“单项突破”转向“系统整合”,2026年~2027年有机会看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逐步开始应用。
在这样的趋势下,张荫先在投资中采取“守正出奇”策略。一方面寻找在机器人业务中有较大概率进入供应链的公司,布局确定性的“守正”。另一方面,挖掘弹性,出奇制胜,寻找主业基本面有支撑或改善、积极拓展机器人业务且有技术同源性的优秀公司。这类公司有望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中脱颖而出,让原有产品在新的机器人领域中获得新应用场景、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进而获得估值及业绩双击的机会。
张荫先表示,人形机器人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但投资过程中难免会有起伏。当前板块静态估值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会有调整压力,需要在细分领域之间做出取舍。市场在对可能面临快速通缩、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品种进行充分定价后,更愿意把仓位布局在感知类零部件、新制造工艺、潜在新型电机方案、整机组装代工商、积极拓展机器人业务且估值偏低的公司等。
至于人形机器人的下一个爆发点在哪里,张荫先预计,第一阶段应用或是讲解员、导览、导购等场景;第二阶段进入工业端应用,或在明后年逐步出现,如电网巡检、矿山运输、工业缝纫等;第三阶段则是进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