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王思文
6月22日,首笔跨境支付通业务在深圳落地,标志着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这项创新业务突破了传统跨境汇款的时效瓶颈与操作壁垒,有效缩短了跨境汇款链路,提高了跨境汇款效率。
两地各有6家银行入围首批参与机构,后续将逐步扩大参与范围。跨境支付通将给银行业务格局、收入结构带来怎样的影响?银行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银行业专家人士表示,银行深耕跨境支付通业务,需以系统支撑、风险管理及成本控制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竞争壁垒,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全球化网络布局和清算等
核心能力成胜负手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从本质上看,跨境支付通业务的竞争是银行全球资源整合、科技赋能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集中展现。首当其冲的是全球化网络布局和清算能力,境外分支和代理行网络的广度,直接决定了其跨币种、跨时区快速到账和低成本结算的效率。
科技创新和系统风控能力亦为关键变量。跨境支付涉及多环节对接,涉及“反洗钱”和合规要求,对系统韧性和风控技术要求极高。银行需要持续迭代API接口、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搭配强大的智能风控模型,筑牢资金安全防线。
曾刚进一步指出,要保证用户体验提升客户黏性,定制高效便捷的支付产品、提供本地化服务至关重要。此外,与国际支付体系的合作亦不可忽视,包括与SWIFT、Visa、万事达等的合作深度。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重点提到银行的技术能力。“跨境支付通业务比拼的是银行的技术能力,包括系统对接与稳定性以及实时处理能力。银行还要建立全流程风控体系,遵守两地监管要求,确保跨境支付业务的安全合规开展。此外,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也是关键,需要开发复合型产品,如‘支付+理财’‘支付+融资’等,并提供定制化场景服务,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在市场拓展能力方面,银行需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获客体系,拓展跨境金融生态,与教育机构、医院、旅行社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拓展跨境支付业务场景。
增强客户体验和黏性
跨境支付通的上线为参与银行带来了多重商业价值。
曾刚表示,跨境支付通拓展了银行的跨境业务场景。参与银行可为客户提供人民币和港币的实时跨境汇款服务,大幅提升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此外,还可优化银行的风险管控,实时追踪功能提升汇款透明度,降低传统跨境汇款的不确定性风险。同时,规范的“反洗钱”监管框架,使银行能在合规基础上拓展业务。
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也是关注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跨境支付通有助于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业务的逐步完善也可提高客户黏性。在数字金融发展、数据要素重要性凸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借助跨境支付通数据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
“跨境支付通业务有望带来新的手续费收入来源,利于银行中收增厚。”刘斌表示,跨境支付通是未来跨境金融重要发展方向,银行参与跨境支付通可以显著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增强客户体验和黏性,巩固银行在跨境零售支付领域的地位。同时,跨境支付通为拓展跨境零售金融服务打下基础,将推动银行在支付科技与金融IT服务领域的创新,为银行带来综合效益提升。
展望未来,受访人士认为参与银行可重点关注垂直场景应用等发展方向。
曾刚提到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深化垂直场景应用,包括留学缴费、医疗缴费、薪酬及津补贴发放等金融服务;二是以跨境支付通为基础打造更丰富的跨境金融解决方案;三是精准服务大湾区建设,针对居民经贸往来和人员流动特点,开发差异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