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自2015年首家自然人控股基金公司成立,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以下简称个人系公募)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已成立23家个人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约为3365亿元,其中9家公司规模超过100亿元。
近期,凯石基金董事长被限制高消费,淳厚基金多位投研人员离任,令个人系公募的发展再度受到关注。
市场人士认为,长期来看,个人系公募的发展要着眼于公司治理,从依靠个人到更注重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部分公司陷入发展困境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23家个人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约为3365亿元;其中,有9家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陈丹忆表示,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个人系公募中,惠升、蜂巢、汇安、博远等以固收产品为发展重点;泓德、睿远、泉果、中庚等以偏股型产品为特色。
“固收规模较大的几家,有的是早期抓住了摊余成本法债基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一批机构客户资金,单只产品规模达到数十亿元,且封闭期较长,能够带来相对稳定的管理费收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主打权益投资的几家公司,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个别核心基金经理的号召力。”陈丹忆说。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个人系基金公司主要依靠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当初,考虑到创业团队在固收领域有比较好的基因,我们的投资端就以债券为主,客户端定位机构,主要把握住了摊余成本法债基的政策窗口,加上这几年债市行情比较配合,公司规模实现了增长。”
也有个人系公募虽然规模不大,但在特定业务上有声有色。一家小型公募市场人士称,部分个人系公司电商做得不错,销量不断增长;有的公司通过定增业务,打造特色策略,回报率靠前。
然而,也有一些公司发展不及预期,截至一季度末,凯石、汇百川、明亚、兴合等公司规模不足5亿元;部分公司出现法律纠纷、股东矛盾、业绩滑坡等问题,发展陷入困境。
6月,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的一纸“限消令”,令凯石基金董事长陈继武受到关注。截至一季度末,凯石基金规模仅为1.17亿元。
淳厚基金的股东斗争让其陷入困境。今年以来,淳厚基金已有多只产品清盘。5月公司公告称,固收总监因“不能有效履职”而卸任,6月有多位基金经理离任。该公司今年一季度末规模为216.69亿元,较去年年中缩水39%。
控制成本、找准发展方向
时至今日,个人系公募在国内市场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其在行业整体管理规模中的占比仅有1%。
陈丹忆坦言,个人系公募牌照发放的初衷是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发挥专业人士影响力。但与背靠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公募相比,缺少股东资源支持的个人系公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存活艰难,抗风险能力更差。
前述公募市场人士称,对于个人系公募来说,在很多银行、券商渠道那里,准入是一个难题,规模很难做大。此外,近几年权益市场不太好,产品发行困难,业绩也不理想。
个人系公募的发展,既要考虑成本,也要找准方向。前述公募副总告诉记者,他们当初也考虑搭建比较强的权益团队,但前几年明星基金经理身价较高,而且,即使请到了,也未必做出成绩。”
陈丹忆补充道,在行业降费背景下,公募管理人要维持盈亏平衡所需的管理规模进一步提高。另外,部分公司过度依赖个别核心基金经理,一旦业绩波动或人事变动,会给整个公司造成明显影响。
展望未来,前述公募副总经理认为,个人系公募的发展,重点是找对方向,打造投研力量,做出业绩。“由于银行间交易对手比较认可,给我们做了准入,公司得以发展,但后期还是要看业绩,要找准自己的优势领域发力。”
在陈丹忆看来,个人系公募由专业人士发起,核心人员的个人影响力在初期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长期来看,着力进行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投研的团队化、平台化正成为基金行业发展的趋势。同时,构建多资产、多策略非常必要,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而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可以降低核心人才流失给公司带来的影响,保证公司稳定。”
前述公募市场人士称,个人系公募不太适合传统的销售渠道,但可以在电商、互联网平台发力。而且,个人系公募在投研方面也要注重差异化,不要在拥挤的赛道里拼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