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震荡加剧,创新药一路逆袭,成为今年亮眼的主题。对于已经“上车”创新药,或者想要入手的投资者,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厘清哪些投资逻辑?让我们一起来一一拆解。
医药板块快速反弹
过去几年,医药板块跌幅较深。Wind数据显示,2021年7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全指医药指数下跌了49.44%,超过沪深300指数同期24.68%的跌幅。
2024年9月24日提振市场组合拳政策发布,市场持续反弹。今年以来,在政策暖风频吹、行业出现盈利曙光的背景下,创新药迎来利润和估值“戴维斯双击”,显著跑赢大盘。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全指医药指数年内上涨3.11%,万得创新药指数上涨24.2%,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78%。创新药企成分更足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半年涨幅接近60%。
当前,中证全指医药指数市净率为3.15,位于近五年20.64%的历史低位。近期创新药行情驱动,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从底部区间持续修复,当前市净率为2.60,依旧位于52.28%的适中水平。
中国的医疗市场存在长期且刚性的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1%。预测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占比超35%。深度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为医药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支持政策不断出台。6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征求意见稿,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速度。6月20日,国家药监局研究部署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举措,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
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中国在创新药领域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不久前结束的“2025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中国共有73项研究中选口头报告,其中11个重磅研究摘要(LBA)。
华福证券5月27日研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到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投资前先明确投资目标
那么,现在还要不要“上车”热门的创新药板块?
面对这个问题,投资者首先要对自身需求有清晰的认知。收益和风险是相伴相生的,即便再好的行业,投资中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普通投资者需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能够承担的最大回撤是多少。
很多时候,我们的风险偏好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牛市行情中,投资者将自己定义为高风险承受能力者,全仓甚至杠杆参与市场投资,唯恐错过;在宽幅震荡行情中,投资者会变成低风险偏好者,不敢参与,唯恐买错。作为投资者,要利用市场短期经常无效、长期总是有效的特点,实现长期稳健收益。既然我们认识到“市场先生”的喜怒无常,并且这种错误总是会被纠正的,那么就更应该用长期持有的态度对待投资,争取长期可持续的回报。
波动本身并不是风险,但是能否在充分认知投资标的情况下,承受波动,坚信自己的投资,熬过波动,最终收获长期的价值呢?如果你能以长期投资的理念,在充分认知医药板块的情况下,以3到5年不用的闲钱来投资,创新药板块或依旧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