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在资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被动投资逐渐成为市场焦点。兴业基金指数投资团队负责人徐成城表示,指数业务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而非爆发力。兴业基金的目标不是短期规模,而是成为客户资产配置中可信赖的“工具箱”。
对于未来在指数业务领域的发展,徐成城表示,兴业基金凭借其差异化的定位、明确的战略规划以及股东方兴业银行的大力支持,有望在指数基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公司将持续加强产品创新,优化产品布局,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投教与投资者陪伴活动,提升客户的投资理念和知识水平。
指数化浪潮下的差异化突围
资料显示,徐成城,硕士学历,21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就职于闽发证券、国泰基金,历任交易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2023年11月加入兴业基金,现任指数投资团队负责人。
徐成城表示,当前市场进入指数化投资时代,ETF产品规模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究其原因,他认为,主要是市场在权益资产超额收益(α)越来越难以获取的当下,需要一种具有能低成本获取市场平均收益(β)的产品,而这正是指数基金的主要特征。近十年来,投资者需求的变迁推动了指数基金产品数量和份额的快速增长,ETF作为指数基金中交易最为便捷的品种,受到场内投资者的青睐。
对于兴业基金开展指数业务的初衷,徐成城坦言,一方面,通过指数化投资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界定基金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便于投资者选择符合自己投资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指数产品可相对降低基金持有成本,使得投资者的最终回报能够在收益率下行阶段得到一定的保护。
在徐成城看来,指数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布局的完整性和客户体验的持续优化。当前,兴业基金正以“宽基-策略-行业-主题”为路径,逐步填补产品线缺口。例如,通过布局跟踪上证180指数、科创综指等宽基产品补齐沪市布局,未来还将覆盖深市创业板等核心指数。他强调,补齐产品线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围绕银行渠道客户“低波动、高可解释性”的需求展开。
“依托母行的资源和客户优势,我们针对银行渠道客户相对较低的风险偏好,通过长期投教和陪伴,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指数产品的波动,同时丰富产品供给,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多元的低成本、透明化、工具型配置选择。”他说。
徐成城还提到,公募指数化产品正面临变革,从过去注重波动性和交易性,逐渐转向注重持有体验和收益的可预测性。兴业基金在创设产品时尤为关注那些能够提供良好持有体验和收益可预测性的指数产品,如一些策略型指数和Smart Beta指数等。
背靠兴业银行,徐成城坦言,公司在指数业务发展过程中能够从各个条线与母行进行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市场推广、渠道建设等环节,依托母行的资源优势,形成联动与发展合力。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公司要长期发展必须“自力更生”,在公募被动产品“变轨时代”走出一条有银行系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徐成城表示,在未来差异化布局上,兴业基金瞄准了两大方向:一是固收+ETF,即依托公司固收业务优势,将“固收+”策略融入ETF,打造低波动、可解释性强的固收型工具产品;二是Smart Beta策略产品,聚焦红利、质量、成长等底层因子,开发行业均衡、ESG融合的指数产品。“这类产品的核心不是短期收益,而是通过策略透明性帮助客户提升认知。”他谈道。
尽管战略清晰,但徐成城并不回避现实困境。其一是规模难题,他表示兴业基金需要“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提升产品业绩和渠道深耕做大管理规模;其二是同质化竞争,面对头部机构的先发优势,差异化是破局关键,例如针对目标客户需求,在指数编制方法、投教服务上做出创新与特色,而非简单复制。
从“卖产品”到“做服务”
做有温度的指数工具
“银行系公募不能走‘高换手、高波动’的老路。每个客户都是‘衣食父母’。银行渠道的客诉压力倒逼公司要将客户体验置于首位。”徐成城坦言。
为此,兴业基金在产品设计上更强调“持有体验”。此外,在投教层面,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银行客户普及指数投资逻辑。“我们不仅要帮客户赚钱,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赚钱,为什么不赚钱。”他表示。
徐成城强调,投资者教育是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兴业基金将通过长期的投教陪伴,提升客户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进而增强客户的忠诚度。此外,兴业基金也将继续探索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谈及未来发展前景,徐成城将兴业基金指数业务的使命概括为“做有温度的指数工具”。在产品端,将持续完善覆盖股、债、多资产的指数产品矩阵,重点布局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在服务端,将不断深化与银行渠道的协同,做好渠道客户的陪伴服务,同时通过提供多元产品,满足机构客户的配置需求,还将借助互联网平台触达更多年轻投资者。
“指数业务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而非爆发力。”徐成城总结道,“兴业基金的目标不是短期规模,而是成为客户资产配置可信赖的‘工具箱’。”
在被动投资的大潮中,兴业基金选择坚守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以客户体验为锚,与股东资源联动形成合力,在补齐短板与创新突破之间寻找平衡。兴业基金在指数化时代的突围与坚守,或许正是资管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服务竞争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