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方丽 张燕北
2024年2月26日,“跨境理财通2.0”正式实施。一年来,升级版的跨境理财机制不仅在政策上进行了优化,还在投资者参与度、市场影响力和资金流动等多个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业内人士表示,“跨境理财通2.0”影响力持续扩大,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周年成效显著
“跨境理财通2.0”推出一周年,极大激发了市场需求,为大湾区的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据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总监陈庆耀介绍,“跨境理财通2.0”在投资者准入条件、额度提升、产品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拓展投资群体,让参与理财通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产品。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发布的数据显示,“跨境理财通2.0”实施以来,投资者的参与度和市场影响力明显增强。2024年2月至12月,境内试点银行办理资金跨境汇划金额增长了6.2倍,投资者日均开户量增长1.5倍。
“跨境理财通2.0”进一步扩大了产品范围,将人民币存款产品以及更高风险等级的基金等纳入“北向通”产品范围,这有助于吸引更多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港澳投资者参与,帮助他们把握内地市场机遇。
陈庆耀表示,随着美国进入降息周期,以及国内支持性政策的进一步加码,内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蓬勃发展的高科技板块,将吸引更多港澳投资者通过“跨境理财通”投资内地市场。
渣打银行表示,2021年“跨境理财通”试点计划推出,渣打银行是首批参与银行之一。2024年2月“跨境理财通2.0”实施细则发布后,渣打银行积极响应,在“南向通”和“北向通”项下上架多款新产品及服务。
“跨境理财通2.0”首次允许证券公司作为参与主体,首批14家券商已于2024年12月展业,极大地丰富了从业机构的多元性。
中信证券指出,在跨境理财通业务中,银行的客户投资需求更稳健,理财通的投资内容更多以存款为主,在存款、低风险理财产品销售上经验丰富。而券商侧重于权益类及较复杂的金融产品,在投研能力、产品设计和资产定价方面优势明显,在股票、基金等权益类产品的研究方面更加专业,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服务。两类金融机构在客群上各有特点,可以在投资产品上相互补充,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全球财富配置的投资需求。
产品线有待进一步丰富
额度有望逐步放宽
在“跨境理财通2.0”政策框架下,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成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受访人士认为,尽管当前产品供给范围相较此前有所拓宽,但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华夏基金(香港)机构业务主管高磊表示,“跨境理财通2.0”应纳入中高风险类型的基金。随着投资者对于跨境理财通业务机制的熟悉、对相应产品的了解程度加深,未来的配置可以更加灵活和多元。
南方东英副行政总裁和弦表示,“跨境理财通2.0”在产品供给方面仍需在多元化方向进行深化探索和创新。“可考虑扩展风险谱系,如将‘南向通’基金风险等级上限提升至R5,纳入多市场的主题型指数投资工具;‘北向通’引入科创板50ETF等R5风险等级产品,满足香港本地进取型投资者的需求。”和弦说。
宁银理财相关人士表示,“南向通”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北向通”缺乏以人民币计价的全球化资产配置产品和特定主题基金。“未来,‘南向通’除传统的存款产品外,应引入更多种类的投资产品,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外汇等;‘北向通’可以推出更多以人民币计价的全球化资产配置产品,如人民币计价的海外债券、QDII基金和REITs,以及推出针对特定市场或行业的基金产品。”该人士说。
招商基金渠道财富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黄亮表示,从券商端上架的相关产品来看,外币存款理财、美元货基和债基、被动指数基金最有代表性,风险较高的主动权益类相对较少。目前这种产品供给结构可以满足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资金进出合法便利,且不占用QDII额度。未来随着个人配置需求提升,理论上可引入更多专业境外资管机构,提供更多优质资管产品。
除产品端有待进一步丰富外,在部分领域,跨境理财通还需要政策给予更多支持。
和弦指出,结合国际经验与市场需求,建议在以下方向做出优化:第一,进一步放宽个人投资额度上限。“跨境理财通2.0”将个人额度提升至300万元人民币,但对于高净值客户仍显不足;第二,进一步扩大试点覆盖城市;第三,丰富人民币产品,可考虑将离岸人民币REITs、绿色债券等纳入“北向通”,并简化跨境结算流程,提升人民币计价资产占比。
“跨境理财通额度放宽是大势所趋。”黄亮表示,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加,家族办公室等高端财富管理业务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南向需求。未来,内地与香港在推动高端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的政策支持值得期待。
存在跨界营销限制等痛点
行业建言献策
“跨境理财通”业务量增长显著,在两地从业人员牌照互通、跨境营销限制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
黄亮表示,短期来看,跨境营销等金融推介服务面临一定挑战,主要是香港和内地在金融业务环境、监管制度、资本流动等方面存在差异。除了业务本身,投资理财还涉及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反洗钱、投资者适当性等,两地金融监管需要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协调,金融机构需要研究如何合法地解决跨境资本流动受限等问题。
高磊表示,两地持牌对于进一步促进内地和香港金融从业人员交流,支持跨境理财通业务的开展有积极作用。在此过程当中,需要平衡两地在投资者习惯、市场管理以及监管侧重点等方面的差异,例如,统一信息披露的标准、分阶段推进人员互通节奏等。
在平衡风险与开放的实施路径方面,和弦建议,一是完善牌照设计:设置“跨境理财顾问资格”,要求通过大湾区统一考试(如涵盖两地基金法、销售适当性规则);二是展业规范界定:禁止主动营销推介,做好内地和香港的产品投资者教育,平衡好“跨境营销”的尺度。
之前,有业内人士建议试点“特定牌照”机制,允许有限度的跨境推介服务。对此,宁银理财相关人士表示,国际上已有类似机制的成功案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实施特定牌照机制的基础条件。不过,一些问题不能忽视:一是内地与港澳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法规存在差异,协调监管标准较难;二是跨境推介服务可能增加市场风险,如投资者保护不足、信息不对称等。
上述人士建议,未来可考虑分阶段试点,在小范围内积累经验,降低全面开放的风险;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内地与港澳监管机构合作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明确特定牌照的申请条件、业务范围和合规要求;加强投资者保护,建立投资者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
未来业务空间巨大
仍要做好投资者教育
随着券商加入业务试点,“跨境理财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未来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胡润财富研究显示,大湾区有超过50万户拥有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净资产的家庭,这一群体对资产增值、多元化配置及国际化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跨境理财通”业务增长潜力巨大。
陈庆耀表示,随着首批券商加入业务试点,“跨境理财通”的深度和广度在新实施细则的带动下不断拓宽。未来,希望进一步便利区内居民的跨境投资,简化开户流程,让更多居民能通过“跨境理财通”实现分散投资、积累财富,从而推动业务规模加速增长。
然而,“跨境理财通2.0”面临跨境投资的汇率波动、市场波动等风险,应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
和弦表示,在简化跨境投资流程的同时,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应构建多维投资者教育体系,重点强化汇率波动风险认知:一是监管主导的标准化工具体系,增加汇率可视化工具、多语言教育素材、标准化风险披露框架,比如对理财通产品增设“汇率风险”提示;二是金融机构的执行创新,优化购买流程,嵌入“微风险评估”模块,对汇率敏感型产品,设置必须完成“额外风险披露”流程;同时,渠道机构和基金公司一起,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金融产品的汇率波动。
宁银理财相关人士建议,监管机构制定跨境投资风险管理规范,明确金融机构在跨境投资业务中的风险管理职责和操作标准,包括对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的评估、监测和控制要求;同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充分披露跨境投资产品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