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安
2024年9月份以来,多项利好政策连续出台,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稳住楼市股市。当下经济的表象是部分行业价格疲弱,供给偏多而需求增速偏低,导致企业利润微薄。从短期看,提振内需刻不容缓;从长期看,供给创造需求,科技创新将会引领制造业升级和需求升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下,投资需要将两者有机统一,既谋短期,也谋长远。
国内短期需求偏弱表现在一些行业,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动能的转换需要时间培育。我国需要逐步从以房地产和基建为动能转换为以科技创新为动能,发挥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培育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
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将更具持续性。当前,我国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力已经在全球领先,但半导体、人工智能产业与全球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政府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目前来看,通过大量投入,支持科技创新,一方面拉动投资、催化需求,另一方面促使先进技术更新迭代和孵化。
众所周知,经济动能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政策偏向内需的大背景下,如果直接刺激需求,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拉动经济,但长期效果极为有限。2024年,针对内需偏弱的实际情况,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消费补贴政策,预计2025年将针对具体行业适当加大补助,同时,适当扩大内需提振的范围。从内需行业看,家电、汽车依然是社会需求较大的行业,餐饮、教育、就医、生育补贴也值得加大投入。
映射到A股市场,市场对内需提振的反响比较积极,对科技板块也从短期关注演变为长期关注。内需提振是促进消费的模式,效果可以在短时间显现出来,并快速体现在上市公司利润表里。然而,刺激科技进步提升的是对未来的预期,股票市场的表现是估值提升,但盈利见效存在一定时滞。从A股市场发展来看,市场对成长股的偏好已使科技成长板块估值抬高,短期的政策刺激对估值提升效果并不明显,但从长期视角来看,未来科技成长的潜力将会显现。
(作者系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