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从小众讨论演变成全球的主流战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已经走过20年历程。在中国市场上,ESG投资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多年来持续升温,各类金融机构在ESG投融资领域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尝试与探索,ESG相关产品规模不断攀升。与此同时,ESG主题基金规模占比偏小,业绩优势不明显,ESG基金产品标准尚未成型,投资者认可度仍待提升。
ESG投资整体规模占比较低
过去20年,ESG投资理念逐渐被市场认可,各类金融机构在ESG投融资领域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尝试与探索,ESG相关产品规模不断攀升,但整体占比较低。
华夏基金联合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发布的《2024中国ESG投资发展创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ESG主题基金新成立32只,成立规模合计187.6亿元;截至三季度末,ESG主题基金总规模为2235.41亿元,相比9月底我国公募基金32.07万亿元的总规模,ESG主题基金占比仅0.7%。
与此同时,ESG主题基金的业绩优势并不明显。《白皮书》数据显示,ESG主题基金中多数能跑赢主要宽基指数,但各类ESG主题基金之间的业绩差异较大。2021年初到2024年三季度末数据显示,只有治理(G)主题被动型基金、社会(S)主题被动型基金两类产品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正。
此外,在ESG主题基金等可持续投资产品数量、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相关产品也存在名不副实、“漂绿”的嫌疑。
“海外的ESG理念若强行在国内套用,难免会‘水土不服’,主要由于国内人群结构、经济结构与欧美国家大相径庭,同时,ESG的信息披露等相关制度体系滞后于投资实践,投资者与被投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不过,路博迈基金ESG研究总监房向直言,在过去ESG信息披露不完善、数据和评级等基础设施还未完善的环境中,ESG基金产品不管业绩好坏,都很难用ESG来进行归因。“未来,这一状况会有显著改变。ESG理念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进程,不必担心‘水土不服’。”
ESG投资须“走实走深”
《白皮书》指出,随着可持续信披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监管政策出台、ESG数据质量与可及性显著提高、ESG的财务实质性研究与信披深化,从“标签式”ESG投资的1.0时代跃升至与基本面分析紧密结合的ESG投资2.0时代已具备条件。然而,要让ESG投资在国内“走实走深”,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ESG投资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博时基金境外投资部投资经理助理董玥莹表示,一是ESG数据质量有待提高。当前ESG报告的信息披露质量差异较大,定量指标的覆盖率低,ESG信披存在数据缺失、主观性强、来源不一致等问题,影响ESG投资效果。二是绿色金融监管体系、ESG基金产品标准尚未成型。三是投资者对ESG基金产品和投资理念的认知度有待提升,内外部对ESG原则和投资业绩的平衡仍存在迷思。
“首先,中国ESG报告目前仍处于自愿性披露阶段,缺乏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其次,对项目层级以及产品层级的界定标准已经应用多年,但还不能将这些标准汇集到上市公司或发债主体层面;第三,虽然尽责管理已成为专业资管机构非常重视的战略,但监管体系以及激励机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空白。”另一位投资人士表示。
房向表示,在ESG理念的应用和实践方面,有两个重要工作:一是在募资端对于机构投资者和零售投资者的投教工作,ESG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高度契合,但投资者对于短期业绩的关注会很大程度影响ESG理念的落地;二是在投资端,ESG理念要和投研团队在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能力高度融合,形成互补性而不是互斥性,这需要ESG团队更懂投研框架和流程,且投研团队更懂ESG评价体系和方法论。
“尽责管理是ESG理念在投资领域应用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国尽责管理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参与度不够、实践经验尚未成熟。随着ESG理念的普及和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相信尽责管理在中国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易方达基金ESG研究主管程杰表示。
《白皮书》建议,在已有指引、准则的基础上,加快完善ESG信息披露标准及操作指南的细化和应用,出台统一的ESG产品鉴定认证标准,降低产品名不副实、“漂绿”的风险。以全国社保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险资机构为代表的“耐心资本”、资产所有者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委托投资中ESG的考核。此外,要优化ESG数据使用方法、拓展挖掘实质性ESG议题,加强与投资者互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