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报

私募看两会: 关注经济复苏力度和政策走向 看好科技创新、消费复苏

2023-03-06 07:30  电子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明 吴君 任子青

3月4日和5日,全国两会召开,市场高度关注。今年的货币、财政政策会怎么走,资本市场有哪些投资机会?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上海运舟私募基金投资总监周应波,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翼虎投资董事长余定恒,承泽资产CEO曹雄飞,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合伙人、高级基金经理方磊,华夏未来资本创始合伙人、基金经理杨俊等七位投资经理。

受访人士普遍对今年市场持乐观预期,他们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主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加快落实,将集中在稳投资、促消费的方向上挖掘投资机会。

两会明确全年发展主线

提振市场信心、引导投资方向

中国基金报:两会的召开,会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

方磊:两会召开后,稳增长政策将进入密集落地期,国内经济将延续1~2个月的修复趋势。考虑到即将进入经济旺季,目前企业信心恢复不错,3月内需修复的环比动能依旧较强。

从历史经验来看,两会后股市上涨的概率较高,具有政策红利的板块一般会有不错的表现。两会明确了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政策基调后,股市主线逐渐显现,资金形成一致预期后将带动市场上行。

周应波:两会给全球投资者提供重新了解疫情开放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脉络的机会,尤其是长线资金,可以重新评估中国的机遇和投资价值。

余定恒:2023年开端市场主题行情不断,缺乏明确的主线,需要两会政策的发令枪响。

杨俊:两会为全年经济工作定好调、开好局,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将逐步清晰,如何切换经济增长动能,会有哪些具体政策。这些会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也会引导资本市场的走势。

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

下半年弹性可能更大

中国基金报:今年各地政府争抢时间拼经济,设定了5%左右的目标,你对今年的经济增长前景怎么看?

方磊:目前是疫后经济修复的关键观察期,2月份PMI数据显示经济恢复的动能和企业信心在增长,短期内稳增长政策应该会延续,大幅加码的概率不大,新政策的酝酿和出台可能是渐进的。内需恢复在结构上存在先后,随着国内需求良性循环的形成,下半年经济的弹性可能会更大一些。

周应波:我们对今年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信心。考虑到克制的央行和制造业大国的属性,今年中国的增长和通胀格局都将显著好于美国。

张智威:对经济增长的预期比较乐观,今年GDP增速可能达到6%甚至更高,因为2022年的基数相对较低。另外,最新公布的制造业PMI为52.6,远超市场预期。PMI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反映稳经济政策措施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

曹雄飞:2023年是疫情结束的第一年,经济自身有内在的修复动能。按照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拼经济保增长已经如火如荼展开,各项数据也陆续有所体现。两会如果再加一把火,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无虞。

杨俊:政府工作报告把今年的全国经济增长定在5%左右。从需求端看,出口趋于量价共振下行,不确定性较大;消费在低基数下的自然修复是全年经济最重要的拉动项;投资端有望保持较高强度。

余定恒:2023年复工复产、消费回暖叠加低基数等多重因素共振,对全年的GDP增长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如果社会融资总额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那么这个增长的目标肯定能实现。

鲍际刚:我们对国内经济恢复充满信心。预计今年国内消费复苏,叠加基建投资刺激,地产投资估计持平,进出口还有一定增长,全年完成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较大概率能实现的。

扩内需、稳增长

国内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中国基金报:美国通胀依然高企,美国国债收益率仍在高位,您对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怎么看?

方磊:美国今年加息累计幅度可能比2022年底市场预期的要大,人民币贬值压力的顶峰已经过去,预计海外因素的影响有限,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保持稳健。目前国内经济恢复尚不稳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仍是扩内需、稳增长。

全年维度看,货币政策将引导“宽货币”转向“宽信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是“精准有力”的发力重点,总量流动性再次放宽松的概率不大。

余定恒:美国货币政策处在加息的尾声,尾部风险不会太大,需要高度警惕的是高利率会持续较长时间。国内由于货币政策收紧较早,一直以稳为主,稳中有进,资金价格不断下行。但随着疫情政策调整,风险偏好提升叠加社融增速回温,资金价格可能会见底回升,2023年财政政策应该要优于货币政策。

杨俊:预计美国政策利率将在5%以上水平维持至今年年底。美国国债收益率较高,对全球资本保持较高吸引力,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外部环境难言友好。不过,货币政策主动宽松的必要性在下降,经济预期修复带动实体融资需求回升,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

周应波:信用扩张初期,美债短端见顶后,货币政策,包括利率和汇率,将会更加“以我为主”。

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提效

中国基金报:提振经济发展信心,我国财政政策会如何发力?

方磊:今年财政政策还将继续保持积极加力提效,应该会适度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政府工作报告中称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对于基建项目的支撑仍然会比较强,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节奏会继续靠前。

余定恒:为了提振经济及居民信心,在处理好助企纾困、修复企业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同时,应当适度加大赤字,重点扶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类科技含量较高的战略新兴行业,着力解决“卡脖子”的软硬科技,实现高质量发展。

杨俊:财政支出不需要设定较强的总体力度,发力点在于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托底工作。今年财政政策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中央财政可以加大支持力度,适当以长期国债置换中短期城投公司贷款及债券。

周应波: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但出口存在压力,在居民收入和地产销售大幅回暖前,托底需求需要财政和基建持续发力,推动信用扩张。

曹雄飞:今年财政政策预计会更加积极主动,稳投资促消费,加大直达居民消费能力的支持力度,大力度地减费、降税、补贴、优惠。

稳就业、增预期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中国基金报:对于扩大和提振消费,有何建议?

方磊:首先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对大宗消费提供补贴、减少经营活动税收等手段来刺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消费企业的经营预期;其次,可以通过放松部分限制性政策、打造新型消费场景等举措来释放、增加居民改善型消费需求;最后,可以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发力,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的下降也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需求。从中期角度来看,收入预期才是居民消费意愿的核心决定因素,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更重要的措施。

杨俊:工资性收入是消费的基本盘,稳定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十分重要。短期看,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避免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和房产价格产生大幅波动能够有效提振消费。长效机制方面,需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减少企业部门的低效投资。

曹雄飞:在推动稳定就业、依靠就业创造收入的同时,还要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面的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支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供给、促进销售渠道和物流畅通,激发消费潜力;着力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购买、养老服务等潜在消费领域。

余定恒: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对于未来的预期不稳定。要提振内需,第一是解决就业,第二是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通过分红等形式充实我国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以及养老体系,提高大家对未来预期的确定性。

鲍际刚: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和恢复经济信心,对消费稳定增长更有意义,维持对企业和居民减税降费的支持,促进就业,降低居民住房成本,释放消费能力都是发力的方向。

周应波:关注疫情期间受损更严重的群体,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关注经济复苏强度和政策力度

中国基金报:今年以来股市逐步活跃,外资大举流入。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哪些?更看重哪些?

余定恒:今年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市场处于政策友好期,目前重点关注刺激政策的落地以及基本面的验证。只要经济持续向好,信心逐渐修复,股市还是会在犹豫中前行在震荡中盘升。

曹雄飞:近几个月市场活跃外资流入,是由于疫情后经济的强力修复预期和政府拼经济的预期。影响市场的核心在于经济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中美关系、海外经济走势。短期来看,市场会围绕两会议题和政策方向展开。我更关注国内经济增长的力度和持续性。

鲍际刚:一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周期筑底阶段,产业趋势仍未明朗,经济信心仍在逐步修复;二是市场风险偏好修复,增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快速轮动,导致赚钱效应减弱,不利于增量资金流入市场。随着政策的明朗,市场能够对产业趋势有更清晰的判断,有望逐步走出趋势。

杨俊:防疫政策优化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再次明朗,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预计将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明显。美国通胀见顶,美联储放缓紧缩步伐,显著缓释了全球风险资产价格下行压力。我们更为看重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修复的可持续性。

看好科技创新、消费复苏等

中国基金报:今年投资主线是什么?看好哪些板块?

周应波:主线是自主、创新和出海。更关注安全可控的信创产业开展新一轮的数字经济建设周期,后疫情时代的创新药,开启新时代的ChatGPT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有望进入政策和业绩修复戴维斯双击的互联网平台,和逐渐提高海外销售占比及高新技术自主化的强大中国制造业。

余定恒:板块方向上是新兴消费+科技的组合。消费方向是场景消费复苏背景下的新兴消费,如医美、直播电商、小酒馆等,科技方向是AIGC、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向叠加国产替代化率相对较低的专精特新领域,医药板块主要是甩掉历史包袱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创新药方向。

曹雄飞:2023年前两个月,市场呈现出极致的轮动特征,主线是疫后修复和炫目的概念及主题投资。我们认为今年全年的主线是内需增长(信创安全、消费和社服)、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创新药、半导体和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电动车、光伏、储能)。

鲍际刚:我们持续看好科技创新方向的成长性机会,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部分强增长的新能源细分等具备中长期增长逻辑,短期也有景气支持。经济修复确定,消费医药盈利修复明确,可以从中挖掘具备成长弹性的细分方向。

杨俊:2023年国内经济将触底回升。在经济企稳过程中复苏斜率最快的领域,以及对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产业将率先走出结构性行情。未来,随着经济进入繁荣期,市场将逐步走向全面牛市。当下,我们更看好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后弹性较大的板块,以及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化趋势确定的数字经济、国产替代相关领域。

方磊:今年全年股市风格可能偏向均衡,更加看好内需恢复相关领域,尤其是那些供给显著优化的板块。从2月PMI数据来看,目前建筑业恢复强于服务业强于制造业,内需恢复在结构上存在先后顺序,经济内需恢复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内需板块业绩弹性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性,尤其是消费领域。

张智威:我们对2023年的股票市场持相对乐观的态度。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主要会围绕疫情后的修复行情展开。疫情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可能会迎来边际改善,包括港股平台经济、互联网公司、房地产板块。此外,也会持续关注医药、新能源和自主创新相关板块。

微信公众号

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一个全新媒体平台,覆盖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和社交媒体渠道, 辐射近3亿人群,海内外400多家财富机构正在关注。独家、深度的财富资讯,尽在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机会宝

扫描二维码添加《机会宝》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旗下平台,资本市场的约会神器,让上市公司和机构零距离.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机会,让机构提前感知投资风向.

英华理财微信号

英华理财微信号

您赚钱,我高兴!中国基金报旗下专注理财的理财君,每天为您提供第一手理财资讯,为您采访各位投资大佬,为您统计整理实用数据.关注我,一起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