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银行股反复活跃、反内卷走出主线,保险或成大赢家?

2025-07-15 16:42

从2024年持续到2025年,我国资本市场中,银行股走出一条亮丽风景线。2025年以来,中证银行指数以超过17%的涨幅领跑市场,部分个股涨幅接近40%,港股银行股更拿到“逆袭剧本”,多支个股年内涨幅超50%。

“银行股‘大象起舞’,从核心驱动来看,得益于近两年来我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重视,以及高股息策略的吸金能力。”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无论是增厚避险资产,还是追逐红利价值,银行股均是各路资金的必选项。“可以说,银行股已然走出一条估值重写的路径”。

如果说估值与资金共振,让银行股走出了亮眼行情,那么,在其背后,保险便是妥妥的赢家。“中长期资金是此轮银行股上涨的主要推手,其中,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便是主力军之一”,一位投资人士认为,银行股“大象起舞”背后,这波上涨最大的赢家是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

这样的想法,也成为近期市场的共识。多位市场投资人士表示,此轮银行股上涨,保险公司在资产端的收益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这会带动保险公司整体基本面好转,叠加保险负债端的回暖走稳,以及“反内卷”所重塑的良性生态,保险公司称得上是利好重重。“或许,银保联动,保险股也将在多重利好之下,催生一波行业,迎来估值重写”。

提前布局银行股,险资这波“赚翻了”

伴随政策的持续鼓励,2024年开始,保险资金便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持续活跃。

“保险资金是有意愿、有空间增加权益资产比例的。”多位保险投资人士坦言,投资环境的变化,让保险资金也在近两年开始重新审视更具性价比的资产。上述人士认为,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10年期国债利率从2024年开始的下滑,使得保险资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产荒困境。

“传统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过于单薄,保险资金是负债资金,虽然负债端成本在不断下调,但压力仍然较大。”一位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坦言,保险资金迫切需要寻找更能增厚收益的投资资产,以实现保值增值。“恰逢国家持续政策鼓励,资本市场、权益资产,就是保险资金聚焦目光的市场之一。”

这其中,高股息率的银行股,因其独特的稳健性和持续分红的特性,成了保险资金眼中的“优质标的”。不完全统计显示,2024年,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多家保险公司,举牌次数达到20次。2025年以来,平安等保险资金更加速布局银行股,截至7月中旬,保险资金举牌数已与去年全年相同,举牌20次,其中10次标的为银行股。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延续至2025年的这轮险资举牌中,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高股息率的银行股。2025年以来,中国平安已在港股举牌7次银行股。

“从银行股2025年的涨幅来看,保险资金浮盈叠加分红,是非常可观的,当然,保险资金对银行股是长期持有,提前布局,低成本锁定,预计平安等保险资金整体预期收益会非常好。”有投资人士分析称。在其看来,虽然屡创新高,但银行股相对估值仍偏低。太平洋证券此前在分析报告中指出,增量政策持续落地稳定市场预期,公募基金考核评级机制改革落地,有望提高银行板块配置力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板块作为红利资产仍具备强吸引力。

“资金的‘羊群效应’,将决定银行股未来走势。保险资金提前布局之后,今年以来,被动资金、产业资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各路资金均在持续增持银行,为板块带来增量资金,这就意味着,银行股行情远未结束,而保险资金的资产端,也会持续受益。”

“长钱长投”考核松绑 险资资产端利好不断

保险资金资产端的利好仍在持续释放。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其中,国有保险资金保险资金净资产收益率“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当年度指标”,全面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权重分别设定为30%、50%、20%。

“此前,对保险资产端的考核体系,注重当前年的盈利水平,不利于保险资金加大入市力度和长期持有股票,甚至会引发一些短期交易及市场波动。在这一点上,其实很多保险机构均呼吁过,考核体系稍作改善。”一位保险业人士坦言,如今,考核松绑,目光放置更长远,更有利于长线长投,而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大展拳脚”时也能“轻装上阵”。

广发基金也分析称,长周期考核的落实,将有效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对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及行为的干扰和影响,一方面对于稳定市场运行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属性,获得良好的长期投资回报,缓解保险资金面临的利差损挑战。

更多的保险机构人士则认为,“长线长投”考核松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未来,不仅仅是国有保险资金,更多的险资都将在政策引导下,有空间、有机会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作为。比如,已经在资本市场上提前布局的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预计未来会在资产端有更优秀的表现。”

对于后市,多位保险投资人士也分析,多重利好下保险公司资产端或许将有更好的表现。“政策引导下,扩规模、拓渠道、优考核,将不同维度助力险资构筑优质核心资产新底仓,夯实保险机构穿越周期的坚实基础。”

改革效果释放+“反内卷”,保险股也将迎重估行情?

资产端不断迎利好,保险股也迎来一波上涨行情。当前,市场对保险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

“保险企业的发展,主要看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负债端指标,二是资产端指标。”一位资本市场投资人表示,在保险业资产端不断迎来利好的同时,他对负债端指标更为关注。“近两年,通过改革等力量,头部保险公司负债端已经出现了回暖向好迹象。”

举例来看,2024年,率先开启改革的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285.3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8.8%。2025年第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128.9亿元,同比增长34.9%;按标准保费计算的新业务价值率达到32%,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

改革效果释放的同时,“反内卷”也给保险业负债端带来了新风貌。2024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我国各行业均掀起一场“反内卷”浪潮。“内卷式”竞争,多指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或过度消耗资源却未带来生产力提升的行为。传统保险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卷式”竞争行业。

“内卷式竞争,最典型的行为就是无底线的价格战”,一位保险业人士坦言,过去,基于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为了卖出产品,追求规模,保险业手续费就出现了恶性竞争,甚至出现手续费无序竞争、套取佣金、小账、贿赂等问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拉高了行业成本,拉低了利润率水平。”

近年来,在监管倡导下,保险业接连落实“反内卷”。先是车险领域开始实施“报行合一”,通过强调费用真实性,严格监管,扭转“内卷式”竞争态势。2023年,人身险公司也开启从银保渠道实施“报行合一”;2024年,非车险领域开始讨论实施“报行合一”;2025年,人身险领域各渠道全面推进“报行合一”。

保险“反内卷”,对负债端有明显效果。有保险分析师坦言,“反手续费内卷、反价格内卷,从车险业务看,一直居高不下的成本率,到现在承保盈利,一定是有效果的。现在人身险领域全面推进,预计会对负债端改善有所助力。我们认为,‘反内卷’行情中,中国平安等头部上市保险股也值得期待。”

综上看来,提前布局投资锁定稳健收益,“长线长投”迎来更多空间、机会,改革效果逐步释放,再加上“反内卷”对业务生态的改善,或许,未来银保联动,中国平安等头部上市保险股也将在资产端、负债端均有利好改善的情况下,成为盈利稳定、分红可持续的“确定性资产”,获得资金青睐,迎来价值重估行情。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