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新亮
近日,天风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吴开达发布题为“1+N 新政助力科创板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报告,详细阐述成长层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这一改革带来的三个可关注的机会。
吴开达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科创板的设立与发展无疑是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步。它以 “硬科技” 为鲜明旗帜,汇聚了一批致力于技术突破与自主创新的企业,成为观察中国创新力量成长的重要窗口。这些企业所蕴含的 “含科量”,不仅是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衡量科创板能否真正肩负起推动科技创新使命的核心标尺。
在研发投入方面,相较于2021年,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从1 .82亿元增加到了2.87亿元,增长了57.69%,可以看出科创板企业在研发投入的增长动能上已展现出显著优势,反映其创新扩张意愿与潜力。在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方面,近三年来这一比例在科创板企业均超过了100%,凸显了科创板企业以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特质。
在研发人员占比方面,科创板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始终大幅高于沪市主板上市企业,科创板占比基本稳定在 30%左右。这表明科创板企业在人力配置上,侧重研发团队建设,以持续强化创新根基,凸显了科创板 “硬科技” 定位下对研发人才投入的重视与坚持。
去年以来,科创板并购持续升温。从企业属性来看,科创板并购企业高度集中于民营企业,202 家民营企业构成了并购活动的核心力量,公众企业与国资企业数量相对有限。这种结构是科创板 “聚焦硬科技、培育创新主体” 宏观定位的直接体现。
从科创板企业已完成的并购事件来看,有7家企业向银行申请了企业并购贷款,且主要集
中在 2024 年后。吴开达认为,随着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的开展,会有更多科创板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使用并购贷款,更好地满足并购需求。
“根据科创板成长层的定位,其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包括 32 家存量未盈利公司和未来新注册的未盈利企业。”吴开达表示。
其认为,成长层可以基本对标美股纳斯达克的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以及伦敦证券交易所的 AIM 市场,都是主要服务于早期成长型企业。由于允许未盈利企业按照第五套标准上市,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巨大发展潜力,但暂时未达盈利标准的“明日之星” 能够获得宝贵的直接融资机会。
吴开达认为,随着成长层揭开面纱,我国资本市场梯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成长层 -> 科创板主板 -> 主板/其他板块”的更清晰企业成长路径,构建覆盖科创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吴开达认为,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成长层的落地标志着科创板从“增量扩容”转向“存量优化”。这一改革带来三个可关注的方向:一是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早期介入机会,二是技术突破带来的估值重估红利,三是国家战略产业的潜在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