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群星璀璨,而提到“股神”,大家都默认是沃伦・巴菲特。
上周,95岁的巴菲特发布最后一封致股东信,宣布要“安静地退场”。这封信不仅是一位传奇人物的谢幕辞,更是一部浓缩了人生智慧的精神宝典。信中没有复杂的投资公式,没有晦涩的商业理论,唯有对生命、友谊、财富的赤诚感悟。
一、安排了财产分配与公司的核心人事。
巴菲特在信中说,将正式卸任相关工作,不再撰写伯克希尔的年度报告,并宣布格雷格・阿贝尔将于年底接任。不过,巴菲特会在每年的感恩节致辞,继续和股东以及孩子们沟通伯克希尔的事宜。
他明确了股份分配规划。巴菲特计划加快向三个子女管理的基金会转移1490亿美元财产。同时,他会暂时保留相当数量的伯克希尔“A”类股,直至股东们像他和芒格一样信任格雷格。此外,他还为子女安排了三位无利益冲突、阅历丰富的候补监护人,以防意外。
二、敬畏生命。
巴菲特在信中回忆了他8岁时因阑尾炎险些丧命的经历。因为医生的执着与幸运的眷顾,世界留住了这位投资大师。这段经历也印证了他一生的信条:人生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感恩与珍惜是行走世间的底色。他坦言“活到95岁既感激又意外”,这份谦逊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通透认知:成功从来不是孤勇的结果,而是幸运、努力与时代机遇的共振。这种对命运的敬畏,让这位财富巨擘始终保持着清醒与谦卑,也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别忘了感恩那些照亮前路的微光。
三、真诚与包容才是抵御岁月的基石。
信中巴菲特回忆了他和查理・芒格的友谊。64年相知相伴,他们在投资理念上相互成就,在人生路上彼此支撑,这种“从未说过我早告诉过你”的包容与尊重,正是一段关系最珍贵的模样。巴菲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无论是商业伙伴还是人生挚友,真诚与包容才是抵御岁月的基石。而这种精神传承,也让伯克希尔的接力棒能够平稳交接,让长期主义的火种得以延续。
除了芒格,巴菲特还提到了多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比如,将《奥马哈太阳报》卖给伯克希尔的斯坦・利普西、曾任可口可乐总裁的唐・基奥等。
四、“善良无价”的信念。
巴菲特称自己对后半生比前半生更满意,建议人们别为过往错误自责,要吸取教训继续前行。
巴菲特对“伟大”的定义最为震撼人心——不源于万贯家财、显赫声名或显耀权位,而是善行。他认为伟大不在于积累财富、获取曝光或掌握权力,而在于从多方面帮助他人。巴菲特以捐赠13亿美元股票的实际行动,践行“善良无价”的信念。一生追逐财富的他向世人宣告一个信念:财富的终极意义不是占有,而是回馈。这种财富观打破了偏见,彰显了真正的强者格局——拥有创造价值的能力,更有分享价值的胸怀。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启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善行是最长久的人生资产。
五、一场人生公开课。
巴菲特的最后一封信,与其说是卸任宣言,不如说是一场人生公开课。他用95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投资的本质是对长期主义的坚守,人生的真谛是善良与感恩的传承。他从一个奥马哈的普通男孩成长为世界投资大师,不变的是对简单道理的坚守——节俭、诚信、专注、向善。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复杂的技巧,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依然纯粹的初心。
巴菲特的人生早已超越了财富的维度,成为一座精神灯塔。他教会我们:以感恩之心接纳命运的馈赠,以真诚之态珍惜相伴的友人,以向善之举定义人生的价值。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份“敬畏生命、珍视友情、践行善良、待人平等”的人生哲学,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养分。巴菲特的传奇不仅是财富的传奇,更是创造财富的智慧,我们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上,同样要坚守初心,沉淀力量,活成自己心中“伟大”的模样。 (C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