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沪指创近十年新高 券商首席解码市场上涨动能与走向

来源:电子报 2025-08-25 07: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孙越 赵心怡

8月22日,A股市场迎来强势表现,沪指突破3800点大关,创下近十年新高,市场未来走势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市场将会怎么走?哪些板块有望走出持续行情?哪些重要的风险因素需要警惕?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五位头部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共同把脉市场走势,他们是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申万宏源研究策略首席分析师傅静涛、华泰证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兼金融工程联席首席何康、兴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启尧、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

三大因素促成指数强劲表现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驱动市场上行的核心动力是什么?这一轮上涨与A股历史上哪几次行情有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又是什么?

李求索:本轮市场上行,在稳增长政策支持与资本市场改革托底、资金面充裕的基础上,还叠加AI等产业趋势催化,全A盈利有望转为正增长,盈利变化对指数表现有正贡献。政策支持、资金驱动、业绩支撑,共同促成近期指数强劲表现。

傅静涛:不同之处在于,本轮牛市的基本面改善主要来自供给侧,中游制造供给出清带来的供需格局拐点,提供了基本盘,“反内卷”政策加码提供向上弹性,而历史上牛市的基本面主要来自需求侧周期波动。

相同之处在于,本轮A股科技景气趋势处于类似2013年和2019年的底部,科技上行周期是本轮牛市行情演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何康:市场的共识是流动性驱动的牛市。这一轮上涨的核心动力是外部和内部、宏观和微观的共同影响。交易型资金方面,融资余额和融资成交占比持续创新高,证券私募备案数创近两年新高,此外,北向资金、公募发行也阶段性回暖。

张启尧:当前市场正在经历“健康牛”。即便沪指创了近十年新高,但大多数行业拥挤度仍在中等区间,市场没有整体性过热,最多只是局部过热,且仍有一些板块处在拥挤度较低的位置,这些低位板块可在局部过热的板块冷却时承接市场的资金与热度。

中国资产的重估将继续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这轮行情能否持续?后续动力几何?当前的市场估值水平是否已经充分甚至过度反映了乐观预期?

李求索:A股当前整体估值处于合理区间,并未高估。根据Wind统计,截至8月22日,沪深 300指数市盈率在13.97倍左右,市盈率处于2005年以来历史分位数63%左右。横向来看,A股估值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仍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市场整体尤其是蓝筹板块虽已经历较多估值修复,但目前尚未出现明显高估。

不过,当前时点也需关注交易量快速提升可能带来的短期波动加大。8月18日,市场交易额已经超过2.8万亿元,最近一周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算的周度日均换手率已超过5%。历史经验显示,这个时期指数短期波动可能有所加大,但一般并不影响中期市场走势。

傅静涛:牛市行情仍处于起步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26年中之前,基本面改善和增量资金正循环的条件就可能具备。看中期、做短期,牛市氛围不容易消失。短期出现波折是正常的,但依然要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当前市场只有小级别过热迹象,大级别估值重估还有较大空间。

何康:短期看,目前资金面并未出现极端风险信号。中长期看,A股基本面的拐点可能在2025年四季度。下半年开始,关税风险得到缓和,地产周期在磨底,科技大厂资本开支在加码,这些因素使得A股资产的吸引力上升。同时,中国资产的估值相比海外仍然有折价,外资配置中国的仓位仍然在低位。长期看,中国资产的重估将继续。

张启尧:往后看,随着名义经济回升、企业盈利修复,叠加新动能持续显现,政策宽松加码,增量资金流入,市场有望进一步上行。估值层面,当前上证综指PE估值为16.2倍,处于2010年以来的84%分位,股权风险溢价也已回落至三年平均两倍标准差下方,估值修复已相对充分。

机构加仓和交易性资金主导

中国基金报:本轮上涨的增量资金主要来源于哪些渠道?当前哪类资金在主导市场方向和风格?

李求索:近期增量资金驱动股市上行特性较明显。从当前三类主要资金力量看,均具备积极催化因素:一是存款增长、“资产荒”叠加财富效应显现,居民资金入市意愿增强;二是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A股仓位处于历史低位,具备提升空间;三是全球货币秩序重构引发资产变局,或驱动外资加大人民币资产配置。

傅静涛:短期资金流入较快的方向包括固收转“固收+”的居民资产配置迁移、年金短期快速加仓、部分净值回升较快的主动公募小幅流入、私募量化重回增量,此外,交易性资金流入以及机构投资者存量加仓是主要增量资金。短期市场风格主要体现出机构存量加仓和交易性资金活跃主导的特征,成长风格占优,小盘风格有韧性。

张启尧:年初保险和散户、游资等成为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市场快速轮动;近期,以公募为代表的机构对行情的参与热情回升。

张夏:目前来看,融资余额、私募基金规模持续攀升、个人投资者开户数活跃,显示居民资金积极入市,增量资金形成某种程度的正反馈。私募基金、融资资金、散户等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对市场的上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主题类ETF的积极参与进一步强化了结构性行情,这些资金构成了本轮市场突破上行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两融余额的攀升——是健康的资金补充,还是需要警惕的过热信号?

李求索:与2015年相比,本轮两融规模上升呈现出三点不同:一是A股市场体量较十年前更大,杠杆类资金占市值比例相对较低。目前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仅约2.3%,明显低于2015年峰值期;二是两融规模上行节奏更平稳。2024年9月至今提升0.6万亿元,相较2014至2015年中两融余额从0.4万亿元提升至2万亿元以上,本次资金流入节奏相对平稳;三是持仓分散度更高且偏好新兴产业、成长风格。与2015年新增融资资金明显相对超配金融地产不同,当前行业分布更分散、集中度更低。我们认为,两融余额规模上升,更多是市场活跃度回升的体现。

傅静涛:交易性资金活跃度提升,融资余额上升,是牛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直接支撑市场高活跃度,主题快速轮动,也是强化趋势、凝结乐观预期的主要边际资金。当然,短期融资余额快速提升后,需关注小波段调整、脉冲式休整的可能性。

张启尧:两融投资者中绝大多数为个人投资者,且以风险偏好较高的中大户资金为主。从历史情况看,一旦市场趋势反转,以两融为代表的中大户资金往往会领先于散户率先入场。6月下旬以来,两融资金连续9周流入超百亿元,当前两融余额已升至2万亿元以上,成为近期行情的重要支撑。

沿着景气线索布局低位成长股

中国基金报:在当前点位,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应该持股待涨、逢高兑现,还是优化调仓?

李求索:乐观情绪下本轮行情尚未结束,我们建议持股待涨,但要防范风险偏好快速上升背景下的短期波动加大的风险。今年A股市场小盘和成长风格占优,市场整体表现有望好于2013年。展望后市,估值抬升、增量资金入市背景下,不排除指数波动加大,但流动性宽松结合盈利修复及叙事扭转,自去年“9·24”以来的行情仍在延续。

张启尧:“健康牛”下本轮行情“多点开花”,各行业、板块、主题机会交替轮动,因此,建议优化调仓,沿着景气的线索布局低位成长股。

张夏: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建议守住核心底仓,同时,对部分短期涨幅较大但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题材股可以适当优化调仓。从当前市场空间的角度来看,满足市场空间大、渗透率低、加速提升的方向包括AI硬件及应用、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信创半导体国产化、可控核聚变、军贸出海、新消费等。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接下来市场会偏向哪种风格?看好什么板块?有何配置意见?

李求索:建议关注四条主线:一是6月末以来海外算力产业链领涨,市场热点主要围绕产业升级展开,继续关注景气高且有业绩验证的AI/算力、创新药、军工、有色等板块;二是业绩弹性较高、受益于居民资金入市的券商、保险行业;三是受益于“反内卷”等政策的板块,如光伏;四是红利板块,预计仍将延续分化表现。

傅静涛:已经处于景气趋势中的AI算力和医药仍有望延续动量,“反内卷”短期机会的重点还是涨价周期。中期市场确立新主线打开上行空间,重点关注国内科技产业链+全球市占率高的制造业优化行业秩序、盈利能力提升的投资机会。

何康:维持A股主题活跃的判断。配置上,从行业层面看,基本面有支撑且近期创阶段性新高或接近前高的方向更可能成为主线,AI链、创新药、军工、非银金融以及“反内卷”相关的化工等是典型代表;从细分方向层面看,适度高切低,如AI链内部可以适度增配AI应用、存储芯片等,创新药内部可适度增配医疗器械、外需型CDMO等。

张启尧:当前A股正逐渐完成由估值驱动向盈利驱动的切换,叠加全球AI浪潮与国内“十五五”周期共振,新的产业趋势不断涌现,适应景气投资的有利环境正逐步回归,挖掘景气线索、前瞻把握产业趋势的价值再度凸显,建议重点关注券商、AI扩散、创新药、军工、“反内卷”等。

张夏:当前市场呈现明显的“科技成长风格+小盘”风格,前者对应了科创200指数、创业板指涨幅领先,后者对应了中证1000、中证2000等指数的涨幅明显优于沪深300指数,也就是说,除了产业赛道风格外,从市值风格角度看,小盘风格仍然相对占优,这主要还是受到当前资金结构和资金偏好影响,预计这样的风格将延续。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