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债市税改落地后,不同类型机构因适用税率、核心配置品种存在差异,所受影响各不相同,其中,银行和保险自营账户因是新增纳税品种的主要配置方且适用税率较高,所受冲击较大;公募基金因以信用债为主要配置品种、税率较低而相对受益。个人投资者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投资债市,受到的影响都较小。
受访公募人士表示,短期内税改会加大市场波动,需保持谨慎;中长期则将适时调整投资策略及配置思路,如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提升高收益新券配置比例、把握波段操作机会等,以适应新规要求。
银行和保险自营账户
受影响较大
受访公募人士认为,债市税改对银行与保险等自营类机构影响较大,对公募基金的影响相对有限。
兴银基金固收信评负责人、基金经理王深指出,本轮税改主要新增的纳税品种为2025年8月8日之后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银行类机构是新发国债的主要配置机构,保险类机构是新增地方政府债的主要配置机构,因此,这两类机构受本次政策影响相对较大。公募基金主要配置信用债,而信用债税收政策未作调整,其相对国债、地方债的性价比有所提升。
长城基金债券投资部副总经理魏建、国泰基金债券研究员王天丰均认为,银行和保险等机构适用6%的增值税率,税负上升较多;相比之下,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适用3%的税率,相对受益。嘉实汇鑫中短债基金经理王立芹补充道,国债在债券基金持仓中的占比不高,仅在纯债类利率债基金中占比较高,因此,公募整体受到的影响有限。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税改对各类机构均存在不小影响。平安基金固收研究总监、高级基金经理田元强表示,对于资管产品而言,虽然获得了些许增量税收优势,但税改加剧了市场波动,也强化了资管产品负债的不稳定性。
机构投资操作和资产配置将迎来调整。田元强认为,短期内市场对不受新政影响的存量老券需求预计会上升,这将提升老券流动性、压低老券利差;中长期来看,债券市场税收优惠减少,从大类资产角度而言,债券资产吸引力下降,市场对权益等其他大类资产的关注度可能进一步提升。
创金合信基金利率与衍生投资部总监助理、基金经理王淦认为,自营类机构投资占比高的品种(如地方债),定价会更贴近利差区间上沿;资管类机构因税率低于自营类机构,更有动力减配老债、增配收益率更高的新券。
魏建指出,对自营部门而言,未来可能提高委外比例以增厚收益;对公募、保险等资管机构而言,尽管税负有所上升,但税收优势仍较显著,可能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对个人投资者影响有限
在当前环境下,债券市场税改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有限。
魏建认为,对于直接投资债券的个人投资者,本次税改影响有限。得益于“新老划断”机制,8月8日前发行的债券不受影响,反而可能因需求旺盛推动价格上行,为投资者带来资本利得;8月8日后新发债券票面利率会上升,附加税收补偿溢价,新券税后收益未必减少,能保障投资者利益。通过基金、理财等产品间接参与债市的个人投资者情况类似,受税改影响不大。
王淦指出,低利率时代债券票息收益普遍偏低,利息增值税率整体不高,此次恢复征税的是利率债及金融债品种,存单不在其列,因此,对货币基金影响不大。此外,利率债基金和金融债基金的客群以银行金市类客户为主,个人投资者占比不高,且恢复征税的成本更可能由发行人承担,对个人投资者影响较小。
田元强称,自然人购买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适用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收入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因此,个人投资者直接购买相关债券受影响很小。同时,购买资管产品的税收政策未发生变化,整体影响非常有限。
王深强调,虽然直接影响有限,个人投资者间接持有的债券型基金或理财可能出现收益率小幅波动。从宏观角度看,取消部分税收优惠有利于增加税收,财政收支平衡后将带动消费、教育等领域补贴力度提升,最终个人投资者或从中受益。
王天丰也表示,对个人投资者的间接影响主要是债券市场波动可能波及相关理财与公募产品收益,但整体影响很有限。
公募配置趋于多元化
为适应债券市场税收新规,公募固收基金经理将积极调整投资策略及配置思路,整体而言,公募基金的配置将更加多元化。
田元强表示,短期来看,税改会增加市场波动,对其影响需保持谨慎,同时,市场在一段时间内会观察新政影响下新发个券的发行结果,可基于发行结果把握波段操作机会;中长期来看,市场对权益等其他大类资产的关注可能进一步提升,资产配置中也需更注重权益类资产的参与。
王淦从细分基金品种角度分析道,从“固收+”角度看,若税收转嫁给投资者,部分资金可能转向风险资产、实体经济等其他投资领域,最直接的影响是提高红利类股票资产相对债券的收益,但税收是否转嫁给投资者,取决于需求弹性,在低利率时代,税收更易转嫁给发行人,具体体现为利率中枢抬升。
“从纯债角度看,公募基金本身具备税收优势且更偏向交易属性,不太看重税收效应,因此,更偏好收益更高的品种,也会根据收益补偿情况提高收益率更高的新券配置比例。”王淦说。
王天丰认为,机构投资者会做出以下调整:一是短期内抢筹存量高票息债券,利用老券稀缺性获取交易机会;二是债市更多资金转向信用债配置,推动税后利差收敛;三是机构间加强委外投资,以优化税负;四是进一步强化对“固收+”资产的配置,投资可转债等低波动类权益资产,以弥补债券收益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