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上证指数站上3600点,基金投资者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
有的投资者通过在2024年年中股市低迷时加仓权益基金,如今已获得一定浮盈。有的投资者在2022年上半年买入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基金,如今账户仍未回到成本线。
可见,入场时点和投资方式的不同对投资收益产生显著影响。
盈亏交织的市场众生相
上证指数于2025年7月再次站上3600点,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不同的入场时机,绘制出一幅盈亏交织的市场众生相。
近一年来,资本市场利好频传,然而,部分基民仍在深套之中。在一次投资者交流中,小王(化名)晒出了自己持仓的基金,一只持仓超过3年的主动权益基金仍亏损20%以上。
而小华(化名)的基金账户已经“翻红”。在她看来,基金账户从亏损30%到目前盈利5个点以上,得益于自己在市场低位时的积极补仓和调仓。“2024年年中,我在市场低位补仓了一只主动权益基金,同时将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转为主动权益基金。此外,还将一只反弹时跟不上市场的基金换成一只能够跟上市场反弹步伐的基金。”今年6月,她开始定投一只量化精选基金,截至8月8日,已盈利近10个百分点;另一只7月份分两笔买入的量化成长基金,目前盈利也超5%。
持有创新药基金的基民目前享受着大幅盈利的喜悦。“去年上半年,我开始买入港股创新药基金,当时正是阶段性高点,基金一路下跌。今年4月受到关税冲击,创新药板块更是一度下跌近20%。不过,我一直没有放弃定投,目前账户赚了50%。”一位基金投资者说。
招商基金市场支持与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邓和权用一组数据揭示了基金产品间的明显差异:代表权益基金走势的Wind偏股基金指数虽从2024年2月低点反弹45%,但仍低于2021年2月历史高点26%,这意味着高点入场的基民多数尚未解套。而“固收+”基金基本实现扭亏为盈,Wind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目前已经超越了2021年12月的高点,创出新高。
“基金投资的入场时点和方式对最终的投资收益会产生显著影响。”邓和权称,“参考Wind偏股型基金指数,2021年高点入场的投资者整体仍处于浮亏中,且浮亏比例较大,有的超过了20%。如果投资者是在2022年底或者是通过定投入场,浮亏比例则要小很多,甚至会有7%左右的浮盈。”
投资者行为模式值得审视
对于当前投资者盈亏状况的差异,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2022年以来权益市场跌幅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多数基金尚未收复失地这一客观事实之外,投资者行为模式同样值得审视。
邓和权指出,经过过去几年的“沉浮”,投资者更要认真检视自己的投资行为模式。很多投资者是在“羊群效应”驱使下在高位仓促入市,在市场震荡或者下跌时不敢买入,而在进入上涨通道后越买越高。市场一旦出现回调,很容易出现亏损。
由于账户盈亏情况不同,面对后市,基民的想法也不一样。
距离盈亏平衡尚有距离的小王(化名)表示,自己的资金主要用于还房贷,那只亏损的基金在资产中占比不高,因此打算继续持有。
已有盈利的小华(化名)坦言,随时可能止盈。在她看来,长期持有并不是买入后就拿着不动。如果盈利达到30%~40%,她会把部分利润赎回。“例如投入20万元赚了6万元,便赎回6万元的利润,这既能锁定部分收益,又保留了继续分享市场上涨的可能。”小华表示。
据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代景霞观察,这种“半落袋”策略成为目前刚回本或者已有盈利投资者的主流选择,多数基民可能先赎回部分仓位,观察市场动向,通过灵活的策略操作适应市场变化。
“影响基民决策的因素包括投资经验、风险偏好、基金业绩稳定性、市场情绪等。”代景霞表示,从实际行为来看,基民的选择并不绝对,而是呈现一定的分化。除了“半落袋”策略之外,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投资经验不多,或此前亏损幅度较大的基民可能更倾向于“保本出局”。对他们而言,“回本”已达到心理预期阈值,宁愿放弃潜在收益,也不愿再次承受波动;而对市场有一定认知(如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他们更关注基金底层资产质量,愿意继续持有。
创金合信基金强调,当前时点,投资者尤其需要专业引导。专业引导不是劝基民持有或赎回,而是帮他们理清自己的风险承受力,持有的基金是否值得长期信任,让决策从情绪化应激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