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外商独资公募展业4年 突围路径逐渐清晰 超越全球统一标准“迷思”

来源:电子报 2025-07-28 07:3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娟娟 吴君

从2021年6月首家外资公募贝莱德基金正式开业到现在,国内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已经走过了4年多的发展路程,目前外资公募已有9家,其中6家为新设立公司,3家通过股权受让而来。

4年多来,外资公募规模得到发展,向市场展示了其全球化的投资方法论。但也面临规模和业绩波动、人事变动、产品发行困难等挑战。

市场人士认为,外资公募要在国内公募市场实现突围,需要有更大的自主权,可聚焦养老、跨境投资等优势领域。

外商独资公募展业考

规模方面,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摩根基金、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规模领先,其非货币管理规模分别为1039.86亿元、616.4亿元、242.93亿元;新设立公司中,路博迈基金规模较大,为129亿元,贝莱德基金、施罗德基金规模在50亿元以上,富达、联博、安联规模相对较小。

讨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池云飞认为要区分合资转独资和新设立的公司。在他看来,合资转独资的外商独资公募,是中国基金市场的老品牌,在管理、投研、渠道等方面充分本土化,在产品线、市场占有率、投资者辨识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而新设立的公司,能够展现的实力有限。

产品方面,合资转独资的公司倾向于全面发展,而新成立的公司多选择债券类产品。部分新设立的外商独资公募尝试挖掘新机会,如富达推出了FOF,还有公司推出了指数增强产品。

不过,整体看来外商独资公募规模仍然较小。对此,哲奔投资管理咨询(Z-Ben Advisors)董事总经理Peter Alexander认为,实际上,海外机构可以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桥水在中国成立的私募公司桥水(中国)就是例证。截至2024年底,桥水(中国)的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尽管公募和私募在产品、策略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外资公募仍可从桥水身上获得启发。Peter Alexander认为桥水的成功归功于以下原因:本地团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产品能为本地投资者带来增值;非凡的分销策略——即便在产品炙手可热时,也保持克制,没有激进营销以快速扩张规模。

外商独资公募逐渐突围

受访的新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人士认为,过去4年,外资公募经历了不少挑战,包括疫情和市场低迷,产品发行困难,其擅长的跨境投资能力未能施展。更重要的是,全球机构极其复杂,令中国团队难以推动中国业务。

某外资市场人士认为,外商独资公募于高点入场,跨境投资能力难以施展,本土化程度尚待提升。而外资股东能给予的支持有限。“要成功,就要用本土人才。比如,某新设立的外资公募招聘了很多本地人才管理债券基金,过去两年业绩不错。”她说。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表示,外资公募进入中国市场的4年,背后是“全球标准”对“中国特色”的适应,核心挑战在于能力的本土化和存量市场竞争挤压两个方面。

不过,尽管面临如上困难,外资机构在摸索中前途逐渐清晰。比如,作为全球知名的基本面投资机构,富达逐步证明了其权益投资方面的能力;贝莱德基于系统化权益投资能力推出理财产品,相关策略同时在公募基金应用,赢得了较多认可;联博的量化基本面投资也付诸实践;安联基金在2024年8月推出首只产品,成功捕获了市场反弹行情。

全球统一标准的“迷思”

何时使用好全球机构的“统一标准”,适应本地市场,是全球机构在中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Peter Alexander认为,诸如“我们在全世界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在中国也必须这么做”的简单粗暴的“全球统一标准”,有时会令中国团队喘不过来气。

他举例道,前几年,部分外资公募针对员工是否可以使用微信有过争论。有的公司认为员工在上班时间使用微信进行非工作沟通,必须删除微信。在他看来,这是罔顾本地情况强行推行“全球统一标准”的例子。

全球机构的内部复杂性还体现在汇报条线上。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全球公司的汇报条线纵横交错,部门负责人既要向亚洲区的条线负责人汇报,也要向中国的管理层汇报。而实际上,推动中国业务发展并不是亚太条线负责人的第一优先级,这就导致中国相关部门的业务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中国团队管理层“使不上劲”。

通过与外资公募负责人交流,记者发现大家对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分歧。

部分负责人认为,全球机构总部应赋予中国团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施展拳脚。中国市场变化很快,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团队难以适应。不过,也有管理层认为,自主权不会从天而降,中国团队管理层要自己去争取。

不过,近两年这一情况有了积极的变化,部分公司的中国管理团队获得了较大的产品自主权。

中国是全球少数有机增长的

资产管理市场

展望未来,Peter Alexander说:“悲观主义已经见顶,我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有强烈的信念,其增长潜力令人兴奋。但未必所有的外资机构都做好了准备。”

他表示,纵观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兼并和收购是目前巨头们获得增长的主要方式。而中国资产行业依然以可观的速度有机增长。“当中国机构进入全球十大资产管理机构名单时,全球机构或会意识到他们错失了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看好中国市场前景,外资公募股东持续增资。比如,贝莱德基金成立以来多次增资,注册资本从3亿元增加到14.5亿元;富达基金也进行了几次增资,注册资本从3000万美元增至1.82亿美元;路博迈基金的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至5.5亿元;安联基金也增资了一次,从3亿元增至6亿元。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汪璐表示,外资公募要在国内市场突围,需充分发挥其全球投资视野、成熟投研体系和风险管理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深耕跨境投资、ESG等具备先发或制度优势的细分赛道,打造专业化标签;另一方面,应结合本土市场特征,加强与本土金融科技、渠道机构合作,提升产品适配力。

李一鸣表示,外资公募基金公司的优势在于在成熟市场积累的长期经验以及全球视野,他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独特资源,赋能本土市场的投研团队以及产品开发,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外资公募基金还要在品牌上下功夫,品牌的核心不应是“外资”,而应是“专业、稳健、适配中国”。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