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2023年3月,华宝基金正式迎来公司成立2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时刻。
二十年光阴荏苒,华宝基金呈上了一张卓然不凡的发展答卷: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已近4000亿元;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为客户盈利863亿元,累计分红498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主动型、被动型投资业务双翼齐飞,基金产品布局亮点纷呈。
2003年到2023年,从初出茅庐到宏业有成,华宝基金的创业之路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的延伸,也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开放创新的一个经典缩影。
华宝基金是如何把握住此前“黄金二十年”的发展机遇,又将如何描绘下一个二十年的发展蓝图?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华宝基金董事长黄孔威。
黄孔威表示,身为国内首批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华宝基金亲历了21世纪中国资管业的跨越式发展。春华秋实二十载,华宝基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未来,华宝基金将以践行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持续深化投研一体化改革,致力于成为一家“受投资者信赖、在业内具有独特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特色化精品资管公司”,力争在2027年实现“万亿华宝”的战略发展目标,跻身资管行业一流梯队。
稳见智 信达远
锻造包容开放、特色鲜明的
资管机构
中国基金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创立25周年,华宝基金也已迎来成立20周年的重要时刻。你如何评价公募基金这25年的发展,如何看待华宝基金20年的发展历程?
黄孔威:1998年至2023年,中国公募基金业砥砺前行,管理资产规模从不足百亿元发展到最新的超27万亿元,基金持有人已超7亿户,普惠金融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国公募基金规模仅次于美国、卢森堡、爱尔兰,位居全球第四。大资管统一监管的时代里,公募基金业以强制托管、每日估值、公平交易、自由申赎等为核心的先进制度设计,成为了其他资管行业的学习标杆。
身为中国公募基金业的重要一员,华宝基金亲历了21世纪中国资管业的蓬勃发展。华宝基金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首批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23年3月,华宝基金正式迎来公司成立2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时刻。20年来,华宝基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建立起一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其一,稳健。公司以“实事求是、追求卓越、合作共享”的企业精神为引领,始终坚守“稳见智,信达远”的经营哲学,秉承“恪守投资边界,策略胜过预测”的股票投资理念,强调严格的风险管理和流程控制。在这20年间经历了多轮市场牛熊交替,公司非常注重信用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管理,旗下业务团队未发生过重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事件。如今,华宝基金已经成长为一家覆盖多元化业务,包容开放、特色鲜明,兼具深厚底蕴和创新实力的综合性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华宝基金共管理133只公募基金产品,合计公募资产管理规模3441亿元(含货基),稳居中大型基金公司行列。
其二,创新。华宝基金在产品、投研、营销、IT等领域全方位发力科技创新突破,例如,我们在IT体系建设上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项目,与恒生一起推出O45系统,自研智能投研系统、大类资产配置系统等。在产品端,我们也屡屡开创行业先河。例如,2012年,与上交所联手推出国内首只上市交易型货币基金华宝添益;布局成立了国内首只采用红利策略的Smart Beta指数LOF基金(华宝红利基金)、国内首只泛科技主题ETF(科技ETF)等一系列创新基金产品。
其三,特色。公司把握住了近年国内ETF业务爆发性增长的宝贵机遇,跻身ETF业务头部基金公司阵营。截至2022年年末,华宝基金旗下A股股票类ETF总规模568.85亿元,在全部公募基金公司该业务规模排名中位列第六。
推动投研一体化改革
深度耕耘个人养老金业务
中国基金报:华宝基金在布局场内产品方面的能力很强,在主动权益投资方面有什么发展规划?
黄孔威:2022年以来,我们按“投资指导研究、研究支持投资”的投研一体化思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在主动权益投资业务上进行了梳理规划。
首先,我们对产品端重新进行了梳理。行业基金方面,除了专注资源行业的华宝资源优选基金外,华宝基金旗下还有业内最早的消费品基金——华宝宝康消费品,也较早布局了医药行业基金——华宝医药生物和华宝大健康,新能源方面则布局了华宝绿色主题基金、华宝未来主导基金以及TMT领域的华宝万物互联基金;在风格基金方面,既有坚持成长风格的华宝创新优选基金、华宝新兴成长基金,也有主打价值风格的华宝收益增长基金、华宝价值发现基金;全市场选股的基金中,不仅有采用行业轮动策略的华宝动力组合和华宝行业精选基金,还有华宝生态中国、华宝国策导向、华宝宝康灵活配置混合、华宝高端制造等全市场均衡基金。
其次,结合产品的特色布局,构建投研一体化团队。在大的投研体系里,我们进行了分组:一个是总量组,包括宏观策略和金融地产,它更多是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给予偏宏观上的指引。再往下是各个行业组,包括消费、周期、TMT组,考虑到新能源行业的重要性,将其单设一个组。组长由基金经理担任,再把在相关领域有专长的基金经理也划分进相应的投研小组之中。
目前,投资端及研究端纵横交融,研究对投资要有支撑,投资对研究也要有指导。举例来说,周期相关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会组成一个周期的小组。在纵向上,大家在小组内会不断分享,去捕捉投资机会。随后,这个投研小组在横向上要对所有的投资团队进行分享,整个投研体系要非常快速敏锐地发现机会。在此基础上做深度研究,给公司所有投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总而言之,明晰的产品策略和定位,可以避免出现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问题,保持策略稳定。投资者层面,也更容易识别产品与基金经理,建立起产品认知度。通过多元化策略清晰的产品谱系打造,可有效捕捉不同市场情景中的客户需求,同时也对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提供更强支撑。
中国基金报: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已经开闸,华宝基金在这一块有什么样的战略布局及规划?
黄孔威:随着居民个人养老金储备需求的增加,第三支柱建设将成为我国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华宝基金在投研团队、产品布局等多方面进行了前瞻布局和充分准备。
华宝基金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养老金及FOF精英投资团队,成立了专门的养老金部负责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管理,构建了科学的投资框架和稳健的投资策略,并自建全过程的风控管理体系,覆盖投前、投中、投后全流程,严控产品风险和最大回撤。
在养老产品上,华宝基金提早布局,2019年发行成立了华宝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期FOF,这只产品以控制最大回撤及波动率为目标,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及定性定量的基金遴选投资策略、采用“核心+卫星”策略构建基金组合,通过全过程风险管理争取实现基金组合的低波动、低回撤。自2019年4月成立至2022年末,华宝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期FOF(007255)年化收益率达5.18%,中长期业绩表现优异。
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
中国基金报:人才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华宝基金在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方面有何规划和举措?
黄孔威:《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华宝基金的人才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引,华宝基金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市场化人才机制,一方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纳外部优秀投研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着力做好内部中生代人才梯队的培养。通过“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选用安排,实现人才使用的高效激励。
华宝基金建立了公司自上而下多维度治理机制。以主动权益投资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设为例,在公司战略层面上,凸显主动权益战略重点地位。在投资管理执行层面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明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框架体系;推进以“投资指导研究、研究支持投资”为原则的投研一体化,以提升投研整体实力和转化率;产品设计层面上,实现人员优势与产品特色的匹配。
为了实现人才的有效激励,华宝基金通过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实现员工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的一致性。目前华宝基金主动权益投资业绩的考核机制大幅提升了三年期业绩的权重,强调长期业绩水平的重要性;华宝基金致力于建立健全覆盖经营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长期考核机制,将合规风控水平和长期绩效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等指标的考核比重,同时严格执行薪酬递延制度,并积极探索实施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约束机制。
中国基金报:华宝基金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思考和实践?
黄孔威:华宝基金的企业精神是“实事求是、追求卓越、合作共享”,“实事求是”是华宝基金的立身之本,是保证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发展准则;“追求卓越”是华宝基金的发展目标,是与“万亿华宝”战略目标相匹配的、全体华宝基金人的共同精神气质;“合作共享”是华宝基金走向卓越、跻身资管行业一流梯队的基本路径,也是以人为本、重视生态圈和谐共进的一种体现。
“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是《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明确要求。“稳见智、信达远”也是华宝基金长期以来秉承的经营哲学,本质上也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
所谓“稳见智”是指致力于为基金持有人创造稳定的可持续的、而非剧烈波动的不可持续的投资回报,是华宝基金投资智慧所在;所谓“信达远”是指致力于与基金持有人建立基于理性认知而达成的相互信任,而非盲目地跟从,是华宝基金创造可传承财富的基石所在。
华宝基金致力于打造以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为核心的专业投研能力体系,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提升投资者回报。公司投研专业团队长期以来秉承“恪守投资边界、策略胜过预测”的股票投资策略和“控制风险、积极投资、精细管理”的债券投资策略,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卓越回报的同时,减小基金投资业绩的波动。
中国基金报:公募基金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华宝基金在这方面是如何推进的?
黄孔威:在宝武集团的大平台上,华宝基金践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是双重维度的,一个维度是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使命,关注客户需求,以多元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特色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实现投资者财富的保值增值;另一个维度是提升自身战略价值,助力宝武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金融体系。
华宝基金作为宝武集团“一基五元”业务组合的组成部分,以进入行业第一梯队为目标,以高市占为优先,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以资产管理为抓手,以契合客户多元需求的产品为核心,实现社会金融与生态圈金融双循环。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出发支持宝武集团的产融结合事业。
在中国宝武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亟需产融结合的配套服务,华宝基金充分发挥扎实的投研实力,为中国宝武的减碳业务发展出谋划策(如汽车轻量化业务中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中国宝武在绿色发展中的投融资需求提供支持与服务。
与此同时,华宝基金当选了中国基金业协会绿色与可持续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华宝基金持续打造公益“七色花”品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公司持续推进“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萌基金萌志”项目,在复旦大学设立“华宝基金助学金”。自2014年起,公司与“图书馆计划”公益组织合作,为偏远贫困小学捐赠图书室设施及适龄书籍。
剑指“万亿华宝”
跻身资管行业一流梯队
中国基金报:请谈谈华宝基金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你对华宝基金未来的期许和愿景是什么?
黄孔威:在华宝基金制定的五年战略发展规划中,2027年实现“万亿华宝”,也就是实现公司营收及利润持续增长,最终实现超万亿元的基金管理规模,跻身资管行业一流梯队。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企业愿景和战略发展目标,是我们在“实事求是、追求卓越、合作共享”的企业精神指引下,在深度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多维度与国内外头部资管企业对标找差研究之后形成的共识,也得到了股东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的创新业务发展将为中小基金公司赶超头部基金公司提供诸多新的“蓝海”机会。具体而言,我们希望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方向包括主动权益投资、固收投资、理财替代、指数业务、养老业务等领域。
主动权益投资是基金公司的核心业务,也是公司发展多元化业务的资源根基。在房地产配置价值下降的背景下,主动权益基金产品大概率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
固收也是公募基金的传统主流业务。一方面,风险资产在2022年面临较大的震荡,全球局势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大量资金将从风险资产流出,寻找避风港;另一方面,货基正迎来监管政策的变革,因此,以短债为代表的“货币+”类产品将迎来发展机会。
理财替代业务是中国资管市场深刻变革带来的全新业务机会。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带来了理财替代业务大发展的机会。从基金公司的角度,理财替代通常被理解为“固收+”业务,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设立专门的投资团队负责“固收+”业务,该领域成熟的基金经理较为稀缺,有能力持续做好业绩的基金公司将持续获得新增规模。
我们预计,ETF产品数量与规模将保持稳步上升。市场机构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散户投资者对ETF认知度的提升带来更多机会,头部行业ETF产品、工具化产品、宽基类产品、高股息类产品、商品类ETF可以作为重点推进方向。
把握好规模与质量的平衡
资管业发展浪潮中持续进化
中国基金报:你对促进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思考?
黄孔威:2022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八个方面给华宝基金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首先,公司战略上,应突出特色化战略定位,建立在主动权益、理财替代、指数、固定收益、养老等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
其次,治理结构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党建工作。严格落实国有企业管理要求,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体系各环节,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治理体系。
第三,业务布局与产品创新方面,在货币基金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深耕低波动策略,发展理财替代、养老等具有极大潜力的业务。
第四,投资研究方面,通过搭建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核心能力体系,力争在提升业绩稳定性和策略一致性的同时,强化公司层面的权益品牌建设。通过多元化策略清晰的产品谱系打造,捕捉不同市场情景中的客户需求。
第五,营销体系方面,“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是业内素有的共识,也是导致“基金赚钱、持有人难赚钱”的原因。华宝基金一方面需要加强逆向营销工作,另一方面应建立投顾式的销售文化,强化客户陪伴,提升客户体验。
第六,运营管理方面,未来待国内中后台运营外包的业务模式成熟以后,华宝基金可探索优化公司中后台运营机制,提升公司整体效率。
第七,激励机制上,华宝基金需要逐步建立以客户利益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并将此引入考核体系。同时,还需要采用淘汰机制来实现以最优秀、最具“工匠精神”的团队服务投资者。通过优化核心员工的考核激励机制,营造长期可持续的良好业务生态和品牌形象。
第八,服务实体经济。华宝基金将在监管机构和宝武集团的指导下,通过持续输出专业的资产定价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投资策略,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更大效用。
中国基金报:你如何看待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前景?公募基金行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黄孔威:截至2022年年末,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已超26万亿元。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加强,行业管理规模预计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因此,如何管理大规模资产、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已成为全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简而言之,就是公募基金如何把客户资金配置到优秀的实体企业,让优秀的实体企业获得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源以加快发展,公募基金通过持有这些优秀实体企业的股权,让基金持有人分享其成长的长期红利,然后引导投资者继续投资,形成正向良性循环。
随着管理规模的继续壮大,如何掌握好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平衡,将成为各家基金公司的一大挑战。这不仅需要基金公司在销售上更加有节有思,取匹配之财,也需要做好投资者教育,提升客户端和投资端的协同默契效应。同时在研究端,强化体系化研究队伍的建设,加强研究成果的积淀、转化;在投资端也要时刻审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以长线基本面投资为核心构建投研框架和流程,在未来的中国资管业发展浪潮中持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