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江右
最近几个月,随着市场回暖,私募销售形势也明显好转,近期爆款私募产品接连出现,后续还有知名私募基金经理要发行产品,也引起市场关注。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私募和销售业内人士表示,居民配置私募的长期需求仍在增长,但对于爆款私募而言,要承担起更大责任,要有更好的团队来匹配相应的规模,在规模、业绩、稳定性当中寻找平衡。
应平衡好
规模和业绩关系
知名大佬最近一段时间纷纷出手爆款产品,泉果基金王国斌的专户产品大卖超130亿元,合远私募基金管华雨大卖90亿,前几个月低迷之时,知名基金经理董承非的产品也卖出45亿元。一方面是知名经理产品火爆,另一方面,前两年一批知名私募公募在产品火爆之后,业绩表现并不如人意。公转私能否延续优秀业绩、新的平台能配得上多大规模、如何平衡规模和业绩的关系等,引发各方关注。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冬冬表示,通常来说“规模是业绩的天敌”,投资经理的投资能力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管理规模。有些管理人,从对自身和客户负责的角度出发,不会短期过度透支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当规模增加到一定量级之后,就会封盘或暂停接纳新资金。当经历一段时间,可以为投资人创造较稳定回报,即证明自身投资能力和方法可以有效驾驭当前管理规模之后,再逐步放开申购。这其实不失是一种较稳妥的做法。
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研究总监、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认为,是否有压力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大环境,一方面取决于是否在基金经理的管理半径内。研究了解策略容量,对规模快速提升可能超出策略容量的产品保持谨慎。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表示,爆款产品管理上会不会有压力,主要取决于团队的投研实力和投资策略对资金的承载能力。百亿级规模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如果没有在投研团队、风控合规体系以及人才机制层面做好准备,那么成为百亿级私募后反而容易伤害更多的投资人。百亿级私募应该主动选择“慢下来”,主动封盘以积蓄长跑的力量。
中植基金高级产品研究员胡飞表示,爆款产品所对应的管理规模通常较大,在投资操作的灵活性上必然也会有所限制,相对来说,在市场较低位置发行的爆款产品可能会更利于管理人投资建仓。管理规模与业绩都会存在跷跷板效应,平衡规模与业绩是每一个私募管理人都需要考虑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今年这种市场形势下,能发行爆款规模的往往是有着丰富经验和较大规模的老将,不过在面临平台转换之后,能否延续之前辉煌也需要关注。
格上财富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关晓敏表示,爆款产品的管理人通常在前期过往工作中都有过多年投资经验,以及较大规模的管理经验,在能力范围之内做投资都会比较自如。管理人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之内管理产品都是相对稳健的选择,拓宽能力圈可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和验证。
多家私募人士也表示,发行产品应该和投资者加强沟通,避免非基本面的情绪扰动影响投资者判断,管理人也要平衡规模和业绩关系。
磐耀资产董事长辜若飞表示,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有责任加强与投资人的沟通以及投研和市场观点的对外披露,尽量降低因为非基本面因素影响造成的投资者情绪扰动。钦沐资产副总经理刘恭懿表示,在规模快速爆发后产品很难再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因此管理人需要在规模与业绩中做出平衡与取舍。静瑞资本则表示,公司合规风控永远处于首位,投资业绩重要程度永远高于管理规模。
下半年看好
对冲配置型产品
在刚兑打破,公私募基金长期仍是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财富管理行业仍然是大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知名投资人士也投奔私募基金,接下来还有不少知名基金经理的产品要开卖。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在市场震荡波动之下,下半年对冲配置型产品和能获取超额收益的产品会更受欢迎。
对于后续的私募销售,雪球副总裁夏凡表示,下半年雪球将在保持自身股票多头管理人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各类套利、市场中性、期权等对冲策略。
汪普秀表示,下半年市场依然存在结构性的机会,为增量资金进入私募市场提供比较稳定的环境,尤其量化指增、量化选股策略在我国依然还处于红利期,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
尹田园也表示,下半年量化产品中围绕中证1000股指期货发行的产品值得关注。
胡飞表示,未来优秀管理人所能创造的超额收益也会逐步显现,投资者情绪预计会随着管理人超额收益的显现而逐步提高,销售市场的热度也会随之提升。下半年还有包括上海运舟、合远基金庄琰、勤辰投资林森等优秀管理人与基金经理发行产品。
多家私募也表示对于下半年市场充满信心。辜若飞表示,看好两个方向,一是在经济探底阶段,优选跟宏观经济弱相关性的一些行业,如军工、新能源、消费等领域;二是从困境反转的角度来看,部分行业因为疫情等因素受损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修复,包含医药、航空等方向。
刘恭懿表示,成长股尤其是科技股未来的空间最确定,科技板块的调整已一年有余且很多都处于底部区间,后续在企稳回升中大概率将迎来戴维斯双击。
静瑞资本表示,目前主要关注以下投资机会,一是在内需方面,具备消费属性的互联网及刚性需求的医疗行业中,经行业调整后的部分企业业务依然可以产生稳健的现金流,且估值已大幅下降,内在回报率具有吸引力;二是在周期行业中,虽然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但由于供给侧的强力约束,部分龙头企业优势明显,维持高盈利水平的时间有望持续,且估值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