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指的是人们在评估自己时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在认知的准确性与正确性上更是容易高估自己。很多投资者也会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这种心理容易引发高估投资价值、不听劝告固执己见、忽视风险控制等诸多危害,是需要规避的人性弱点。
过度自信最著名的案例是关于一个限定人数的驾驶能力的调查。在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时,90%的人都说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事实是,只能有50%的人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必然有50%的人在平均水平之下。
投资者趋向于认为别人的投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而自己的决定都是理性的,是在根据优势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操作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过度自信来源于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认为其总是可能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产生过低的估计;但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这是过度自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认为自己对未来的事情有足够大的把握,可以掌握未来的变化,而实际上普通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没有控制能力。这是一种过分自信导致的控制幻觉。
在过度自信的驱动下,投资者很容易在投资中遭遇挫折,并引发一系列后果:第一,投资者往往会高估了自己对市场趋势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由此导致频繁交易,结果大大降低投资决策的成功率,并且增加了交易成本。第二,选择性过滤,投资者愿意接受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过滤掉不支持自己判断的信息,导致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高估投资的价值是过度自信心理引发的后果之一。第三,过度自信往往会让投资者忽视风险控制,在追逐风口时只看到短期收益,出现类似赌博式的操作。第四,忽视资产配置和分散化投资,投资者将大量资金集中投资于高波动的权益类资产,失去了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把握。
爱喝茶的人都知道,用开水泡茶之后,不能马上品出味道,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之后方能闻到悠悠茶香。投资和泡茶也有相通之处,要全面地获取信息、仔细地分析、耐心地守护,投资才能获得成功。
首先,投资者要想减少过度自信心理带来的影响,要做到对市场保持敬畏,要坚持深度的研究,提升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其次,要保持开放兼容的胸怀,防止出现选择性过滤,全面地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市场和投资行为。再次,要求投资者在投资时恪守自己的能力圈,在能力圈内,投资者对投资规律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对投资标的的认知也比较完整,能够提升投资获胜的概率。
适度的自信有利于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而过度自信则会干扰投资者的理性决策。投资者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心理建设、树立长期理性的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