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震荡慢牛行情,以“底仓”思维布局长期阿尔法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5-09-04 18:13

自去年9月24日A股开启反弹以来,截至今年8月末,上证指数与沪深300分别累计上涨40.34%和39.97%;而以科创50、创业板指为代表的成长风格指数表现更为强劲,涨幅分别达到108.59%和88.83%。然而,多家券商研报的主流观点指出,由于基本面修复节奏偏缓,加上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资金流入速度可能放缓,尽管慢牛格局未改,但市场未来波动加剧的概率正在上升。9月4日主流指数出现的大幅震荡,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判断。

回顾以往,很多投资者都曾陷入这样的情景:在市场情绪高涨时被可观的收益吸引,纷纷追入当时涨幅领先的高锐度主题基金。然而,短期快速回调往往使投入的资金迅速缩水,持有体验犹如“过山车”,真实“肉痛”。但另一方面,如果因畏惧波动而完全避开权益市场,则有可能错失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长期增长机遇。应该如何破解这一“进退两难”的困境?专业投资者普遍认为,不应只做“单选题”,而应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基金组合,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实现有效平衡。

权益配置:不可或缺的投资选择

为什么一定要配置权益资产?又为什么必须通过组合的方式参与?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权益市场无疑是分享优质企业成长红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历史数据显示,尽管A股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偏股型基金指数仍实现了较为可观的回报,其长期收益率远超大多数传统理财产品。正因如此,从资产配置角度出发,完全避开权益类资产,很可能意味着错失重要的长期收益来源。

然而,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单一押注某一高波动赛道,一旦遭遇深度回调,所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很多投资者难以承受的。例如,若某只基金回撤达到50%,其后需上涨100%才能回本。市场风格切换频繁,没有永远上涨的板块。构建投资组合的核心目标,正是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通过配置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低相关性的多种资产,实现风险分散、平滑波动,力求在不同市场环境中保持平稳,最终实现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一个成熟的基金组合,既要有争取收益的“矛”,也要有控制回撤的“盾”,基金投资则更应遵循“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骇浪”的原则。

牛市投资:需建立“底仓”思维

也因此,在牛市环境中,更需强调“底仓思维”,预留一定仓位配置那些风格稳健的“底仓型”基金。

一般而言,底仓型基金不押注单一赛道或热门主题,也不盲目追逐资金短期聚集的市场热点。这类基金通常风控能力出色:一方面,通过行业均衡配置与分散持股,规避因单一行业或股票权重过高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重视估值水平和安全边际,避免追高。从数据表现来看,底仓型基金的短期业绩可能并不突出,但中长期表现往往较为优异,同时具备低波动、低回撤的特征,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舒适的持有体验。

随着近年来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市场波动加大,越来越多公募基金公司开始重视“底仓思维”。2023年,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在业内率先整合推出“底仓型基金产品线”。以价值投资老将赵晓东管理的国富兴海回报(A类:011152,C类:023750)和国富基本面优选(A类:008515,C类:021734)为例,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末,在过去三年“先熊后牛”、行情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中,这两只产品A类份额的近三年业绩分别达到43.27%和41.22%,大幅跑赢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同期5.03%的涨幅;同时,两只产品的A类份额近三年最大回撤均控制在-20%以内,显著优于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同期-34.28%的最大回撤,真正实现了中长期的“能涨抗跌”。

另一方面,高锐度产品可用于增强组合的进攻性,投资者可基于对某些行业或主题前景的判断,配置相应的行业主题基金或指数基金。这部分配置比例需与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才能最终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投资目标。

投资中没有“万能钥匙”,但通过科学配置与组合投资,投资者可以在波动市场中争取更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资金属性、投资目标及风险偏好,合理分配底仓型基金与高锐度产品的比例。稳健型投资者可适当提高底仓型基金占比,而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则可增加高锐度产品的配置。最重要的是,策略一旦确定,即应坚持长期投资理念,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轻易改变初衷,方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收获细水长流的回报。(CIS)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