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重磅!2025下半年宏观经济与权益市场展望来了

2025-07-24 15:27

鹏华基金2025年中期宏观经济与权益市场展望

大家好!又到了和鹏友们分享宏观经济与权益市场展望的时候了,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情况基本符合我们年初的推测与判断,同时港股也如期先于A股进行反应。站在当前时点,我们发现宏观经济与权益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动态、新趋势:

第一,根据三元周期模型,经济进入信用上行周期,资产排序从防御资产转向风险资产,因子和行业配置从红利/价值转向科技/成长。从中期维度看,趋势性机会将主要来自:1.趋势性增量资金对应的配置方向;2.具备景气周期&基本面拐点的方向。

第二,当前全A风险溢价回落至+1倍标准差以内,但整体估值目前处于中高性价比区间。但不同风格有所分化,市场对于成长风格极度乐观的定价还在持续,而红利/价值风格的定价仍非常便宜。

第三,恒生指数的ERP已经降至历史低位,港股相较A股不占优势。从全球估值比价来看,同样也能得出类似结论,A股整体依然具备更高的性价比。

经济与市场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中,好的投资也需要应时而变。希望我们的深度研究和思考能够对大家的投资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国内经济全年有望实现5%增速

出口超预期、政策拉动消费、基建及制造平稳,国内经济上半年超额实现增速目标,2025Q1GDP增速5.4%,2025Q2维持在5%以上,叠加2024Q3低基数,全年实现5%左右的增速目标难度不大。

但往后看,出口有回落压力,地产跌幅继续走深,补贴政策对消费存在透支,如果不考虑增量政策,GDP增速或承压。

进一步来看经济中的具体分项:

1)投资端:设备更新+财政前置,支撑制造&基建投资平稳。2025年1-5月,制造业与基建投资保持平稳运行,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第一,设备工器具购置同比增长17.3%,反映了设备更新等政策支持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撑;第二,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设施类基建增速反弹,光伏抢装也支撑了电力投资保持20%以上的增速,主要是财政前置发力带来的结构性增长。

展望下半年:特别国债仍有余额(1380亿/3000亿两新余额,300亿左右/2000亿两重余额)+ 地方债余量对项目仍有一定支持,已预告的还有准财政工具支持基建/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建设,在没有重大预期变化情况下,2025年下半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延续平稳。

2)地产端:地产量价均出现进一步走弱迹象。2024年9.24一揽子政策后,地产连续两个季度趋稳。但2025Q2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回落、同比转为负增;同时二手房价下跌速度加快,一度反弹的一线城市房价也重新转跌。房屋新开工面积TTM已降至历史峰值的28.5%,但下行势头还在延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也有所加快,同比降幅超过10%。在销售、拿地、开工等前端指标没有改善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与制造业、基建投资的背离还将延续。

3)消费端: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内生增长仍待明显改善。按偏离趋势估算政策贡献,2025年1-5月以旧换新拉动社零增速2.1个百分点,贡献社零增长(5.1%)的41.6%。如果剔除以旧换新政策的拉动,则年初以来社零总额增速基本维持在2.5-3%左右,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均承压。展望下半年,补贴下降+乘数效应衰减+去年同期基数抬升,社零增长有下滑可能。

4)出口端:抢出口支撑Q2外需韧性,但前瞻指标走弱。根据上海海关出口监测,4~5月第一轮抢出口结束后,6月上旬出口边际走弱;但随着新一批订单完工出口,6月下旬再次走强。展望下半年,结合新订单、海外消费、补库前置的情况,7月出口数据仍有一定支撑;但7月之后出口下行压力预计会显现。

货币短期加码可能性较低

信用弱总量、强结构或是未来常态

货币延续偏宽松的环境,近期MLF加总后月度延续净投放;降息在兑现10bp后,下半年市场仍有10-20bp的降息机会,但较年初30bp总体是下修的。

政策指引来看,2025Q2货币政策例会对经济表述偏乐观,结构上:① 删除了择机降准降息的表述,态度上不做宽松预期指引,② 对地产的定调比现实乐观;③对内需/内需循环的关注度提升,对价格延续较强的关注力度。

上半年财政发力以置换债为主,用于项目的专项债与去年同期持平,Q3是项目债传统提速窗口,尤其是地方项目建设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决定了Q3实物工作量成色。当下国债、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已定,2.8万亿化债也接近尾声,后续重点关注地方政府专项债;同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在H2落地,央行或以PSL支持配套资金,本轮市场预期5000亿,结合资本金要求、回报率以及社会参与率等,预期撬动1~1.5万亿信贷。

当前,政府债主导社会融资需求,今年以来政府债+基建类信贷(城投)占比已经超过60%。但截至目前,本轮私人部门融资需求仍未好转,剔除政府债因素之后的社融、信贷增速依然偏弱。

与此同时,信用扩张的内涵也出现了变化。2021年之后,新增贷款的主力军分散到了新质生产力、工业制造、绿色、普惠小微、农业等领域,信贷流向更多被引导到了生产或者供给端,叠加需求端的弹性偏弱,导致价格传导不畅。因此,M1→PPI(→盈利周期)的传导关系不再成立,在大级别的地产周期见底前,总量动能弱、周期弹性不足可能是常态;另一方面,结构性&行业政策对特定行业的针对性、指示性更强,结构性机会不断涌现。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下半年的总量经济与盈利预期,我们给出中性偏谨慎的评估,但我们对宏观形势的判断仍是好于24年同期,全年实现5%目标难度不大,底气来自于两点:第一,储备政策(包括创新金融工具、新一批两新两重)预计在下半年会陆续推出,第二,经历了24年剧烈的信用收缩后,下行斜率最大的时段或已过去(信用周期从收缩转向企稳),各类指标再度出现失速下滑的可能性较低。

海外去美元/弱美元是长期叙事

下半年可能有逆转风险

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跌幅达到历史之最,背后是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的三重冲击——(1)基本面:美国和非美经济体差异收敛,欧洲等国财政扩张预期推动非美货币走强;(2)政策面:财政不可持续的中长期担忧 + 政策不确定性,双重冲击美元信用;(3)资金面:负反馈,美债上行&美元下行,波动显著加大,主要机构提高对冲外汇敞口,加剧美元下行。

向后展望,去美元/美债的长期叙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还会反复演绎,但从季度或者半年度视角看,弱美元交易有停滞甚至逆转的风险,因为欧洲财政大转向乐观预期已充分反映,关税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不确定性降低,外汇对冲增补行为也将告一段落。

权益市场展望

经济进入信用上行周期

成长乐观/价值便宜仍在持续

2025上半年恒生指数领跑全球股市,美元定价大宗品走强,内需定价商品则普遍下跌;A/H资产整体呈现出港股>A股、小盘>大盘的格局,但不论是风格还是行业内部,均出现较大分化。

IMG_1612.jpeg

我们跟踪的信用指标于6月确认见底,也意味着三元周期模型进入信用上行周期,这是自2022Q4疫情放开以来的第一次。

根据三元模型的配置指引,资产排序从防御资产转向风险资产,因子和行业配置从红利/价值转向科技/成长。这一轮信用周期模式与以往存在较大区别,即企稳更多体现在同比层面,而扩张力度偏弱。从各项指标运行特征推断,当下宏观环境与2019年/2013年更为相似。

参考历史经验,排除各种短期扰动,从中期维度看,趋势性机会主要来自:1.趋势性增量资金对应的配置方向(险资/年金/社保等长钱对应的稳定低波红利、人民币升值对应的港股优质资产);2.具备景气周期&基本面拐点的方向(有赖于研究下沉与选股能力)。

A股整体估值

从低估回归合理区间

关税战缓和以来,A股延续震荡上行,全A风险溢价回落至+1倍标准差以内,但整体估值目前处于中高性价比区间。但不同风格有所分化,市场对于成长风格极度乐观的定价还在持续,而红利/价值风格的定价仍非常便宜。

IMG_1613.jpeg

分市场来看,恒生指数的ERP已经降至历史低位,这与A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了恒生指数过去1年涨幅更高外,最主要还是对应的无风险利率(美债利率)持续居高不下;即便是考虑南下资金的定价权,港股相较A股也不占优势。从全球估值比价来看,同样能得出类似结论,A股整体依然具备更高的性价比。但从PB-ROE视角看, A股大盘股定价合理,小盘股则明显偏高。

IMG_1614.jpeg

IMG_1615.jpeg

流动性哑铃分布

推升两端水牛行情

一方面,个人投资者是924以来的这轮行情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决定了本轮行情以估值驱动为主,在量化与游资等交易性资金的带动下,推升了一批筹码结构阻力小+叙事好的小微盘股的水牛行情。当前这种纯估值驱动的行情或许已经走到尾声,但没有积累像24年初那样的内在结构风险。从近期资金动态来看,整体而言小微盘股的流动性依然保持高位,没有出现枯竭的迹象,只是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同时,期货虽然深度贴水,但不具备向小微盘流动性危机传导的诱因,整体风险可控。

另一方面,国家队自2024年2月以来在A股出现较大波动时刻三次入市稳定市场情绪,持续性和规模都超过2015年,成为其它资金入场的强大信念来源,使得市场做多热情始终保持在高位。国家队通过ETF注入流动性,引起其它资金跟风涌入宽基指数的权重行业,利好指数权重行业,尤其是筹码结构好、估值低的银行,叠加保险资金的持续流入,共同推升了大盘价值股的水牛行情。

此外,基本面趋势交易资金状况也有所改善,被动外资流入港股;公募的负债端出清接近尾声,基本面定价有效性逐步回归,但要成为主要增量还需要景气周期/赚钱效应的累积。当前的资金环境大概率会沿着惯性方向继续演绎下去,直到外力打破。

最后还有大家很关心的2025年中报线索及7-8月日历效应梳理~

整体来看,中报总体业绩增速略有下行,已披露的中报预告显示,钢铁/医药/化工/非银增速居前;关注6月以来盈利预期上调的行业,主要有:农林牧渔(养殖)、交运(关税抢运)、军工(军售预期)、电子(海外算力)、传媒(游戏版号发放新高)、美护(个股驱动)、黄金。

7月和10月是国内经济预期上调的传统窗口期,但今年略有特殊,一是出口抢运使得Q2淡季不淡,二是政策节奏更加平滑,7月政策超预期出台可能性不大,更值得关注的是9-10月窗口。从日历效应规律看,7月应更多聚焦绩优股,7月下旬至9月上旬则对应资源品占优的窗口,内需消费则因高温少假表现偏弱。行业层面,7-8月关注的行业有:军工(7/8月)、钢铁/化工/农林牧渔(7月)、煤炭/传媒(8月)。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