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不少机构人士将2024年称为“并购元年”。在他们看来,IPO收紧给并购重组带来议价空间,同时,年初以来,并购重组制度持续优化。在政策提振下,并购重组进入活跃期。
值得关注的是,并购重组原本就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博弈的运作方式,同时面临多重风险,成功者寥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今年以来,有9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并购重组公告,若按标的资产过户为交易完成计算,仅15家上市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整合型并购既需要从事复杂的交易,交易完成后还需要对标的进行业务整合,这对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型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运作风险很大。”信宸资本管理合伙人信跃升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
此外,多家机构表示,目前市场政策暖意渐浓,但并购重组市场发展还面临不少客观挑战,不仅需要像并购基金这样的专业机构帮助交易双方提升交易成功率,还需要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构建并购重组良性发展的生态圈。
并购重组风起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披露5830起并购事件,交易规模约1.26万亿元。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有超1700起并购事件被披露。
一家头部券商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历史数据来看,最终落地的并购重组约占全部案例的20%。并购重组之后,业务能真正融合、成为并购方营收第二增长曲线的案例仅占20%左右。
一村资本总经理于彤分析,从实操层面来看,首先,现在二级市场波动增添了定价难度;其次,交易架构设计需要平衡各方诉求,包括上市公司、标的方、投资人等多方利益;第三,并购后的整合管理挑战较大,需要并购方具备丰富的产业运营经验和专业能力。
近日,上市公司思瑞浦收购创东方投资的创芯微的交易已落地,引来不少同行的关注。
从公开数据来看,作为IPO撤退项目,创芯微此次整体估值定价为10.66亿元,较B轮融资打了近8折。为了平衡投资者的利益,此次交易给予管理团队、A/B轮投资人和天使轮投资者所对应的创芯微整体估值分别为8.72亿元、16.2亿元、11.5亿元。其中,管理团队的交易价较本次定价折价18.2%,而A/B轮投资人和天使轮投资者则分别溢价51.97%、7.88%。该案例给市场提供了更多交易思路。
创东方投资管理合伙人肖珂认为,并购重组作为多边复杂交易,核心应该是定价。“一个是市场的长期稳定预期,大家的预期逻辑不同,就很难成交;另一个是定价的规则,如完全按照预计盈利能力的市盈率倍数估值并对赌,显然不符合科技型企业的内在价值逻辑。”
信跃升直言,一级市场历史估值高,上市有限制,使得前期投资人退出的复杂程度较高,因此,交易双方都在观望,真正能完成的交易比较少。
并购基金可大显身手
作为麦当劳中国背后的操盘手,信跃升深耕并购市场超20年。在他看来,当一个经济体进入成熟阶段,并购基金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最合适的资本工具之一。
“并购基金作为资本市场一环,可以将一级市场上规模较小、不具备自身扩张能力的公司发展为上市公司愿意接手的优质资产,此外,并购基金和上市公司都在证监会监管框架内,相互进行交易的风险较小,有助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信跃升说。
他在实操中发现,部分非上市公司资产存在瑕疵,不符合上市要求,其财务、管理团队、战略、法务等各方面都需要整理提升,这使得并购重组缺乏优质资产池。并购基金可以作为载体,打造优质资产池,参与到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战略中,并帮助上市公司构建并购、业务整合能力。
同时,他提到,并购基金长期面临着“募资难”的问题。期待相关政策出台,以进一步支持并购基金拓宽募资渠道,鼓励更多长期资本参与并购基金。
于彤也指出,一直以来,国内并购基金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并购融资渠道仍然不够通畅;此外,兼具产业经验和投资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稀缺,而这类人才对于并购交易的架构设计和投后整合都至关重要。
他认为,随着相关配套政策逐步明确,并购融资环境会逐步改善,同时,市场各方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尤其是在产业整合和投后管理方面。
除了通过并购基金提升企业并购的专业能力,盈科资本产业投资事业部总裁冯志强还呼吁,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等方式,提升投资者对并购重组市场的信心。同时,监管机构应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融资,包括发行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以缓解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