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闫晶滢
总规模已突破千亿的基金投顾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内容与格式指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基金投顾服务的方式、内容、费用、客户权利等,获得投顾试点机构的纷纷“点赞”,认为此举利于行业的长期规范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业内人士发现,目前基金投顾业务开展中,还存在产品同质化、投资范围相对狭窄、投资者认知不足等问题,亟待打造“中国特色”基金投顾业务,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丰富且专业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完善业务“上层建筑”
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
上月,中基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内容与格式指引》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风险揭示书内容与格式指引》,对基金投顾业务进行多方规范。
对此,华泰证券基金投顾负责人表示,新规明确了基金投顾人员的禁止行为,对基金投顾机构形成了有效的约束,要求机构时刻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规范展业的基础上提高投研和服务的专业性,加强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为投资者提供符合其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两份文件有利于消除市场中不规范的展业行为,建立投顾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任。
华西证券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李乐认为,指引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投顾行业的“上层建筑”,为基金投顾业务的稳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监管机构支持基金投顾业务继续规范发展的积极信号,让行业机构在开展业务时有了统一的标准规范,将进一步推动基金投顾业务有序发展,提升为投资者“精准画像”能力,充分发挥顾问引导作用,从而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投资品种、策略定制受限
客户认知亟待提高
自三年前诞生以来,关于基金投顾是“产品”还是“服务”的讨论就没有停止。就投资者而言,购买基金投顾和日常的买基金、买理财方式区别并不大,基本都是在手机APP上操作下单。发展时间尚短的基金投顾在业绩表现、抵御波动等方面,尚未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去年的震荡市场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体验和信心。
作为首批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并首批展业的证券公司,国联证券在该业务经验颇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试点三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基金投顾业务需要解决认知、信任、专业三个层面的难题。”
在投资者教育方面,上述国联证券负责人认为,由于在客户和员工层面投教缺位,基金投顾策略被当作金融产品而不是配置服务,部分客户过度关注短期收益,存在“拿不住”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投教体系,持续宣导资产配置理念等,并通过长久的陪伴服务,与客户建立信任。
如何将基金投顾在投资服务端的专业优势转化为投资者账户的收益,还依赖于持续的顾问服务和理念引导。做好陪伴服务,解决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差,让投资者更能拿得住,才能真正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中信建投基金投顾相关负责人指出,基金投顾投资标的目前限于公募基金,品种较为单一,策略同质化较强,应对市场波动时,控制回撤方法有限,提升达成率的难度较大。同时,公募基金的费率较高,导致基金投顾策略在运行过程中,尤其面对风格快速切换的市场时,可能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业绩表现和客户体验。
此外,策略定制化不足,难以真正实现“千人千面”,同样是基金投顾业务开展的痛点。中信建投上述负责人称,在“买方投顾”业务中,投顾机构仅靠线上问卷有限的问题调查是无法准确把握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部分投资者又无法正确识别自身的投资理财需求。
依托本土化创新
打造中国特色基金投顾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月发布的《投顾业务的全球实践与中国展望》,2021年美国家庭金融资产规模159.13万亿美元,美国个人客户在金融资产层面的投顾服务渗透率达到11.88%。对比之下,国内投顾市场空间巨大。
相较国外成熟市场,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发展有其自身的差异和特色,如何打造适合国内投资者和市场的中国特色基金投顾,多家机构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华安证券表示,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的财富管理模式,基金投顾的授权管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未来核心的服务要素可能要依托近年来国内平台化的经济发展格局,找到场景匹配、科技赋能和专业投研的契合与统一,结合近年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产人群的成长、家庭形态的变迁等,把握共同富裕的大方向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打造终身陪伴式的基金投顾服务模式。
国金证券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基金投顾,应充分考虑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重视本土化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针对中国投资者的习惯和偏好,研发出更加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投资产品,并且提供更贴心的投资服务。此外,投资者教育方面还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基金投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