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乱象之下蕴藏机会 资产定价能力成券商研报新方向

来源:电子报 2021-10-24 09:49

  中国基金报记者 章子林

  近年来,券业总佣金下滑趋势明显,机构客户的研究服务竞争过度激烈,“内卷”之下,券商分析师受到各方需求干扰,出现追逐热点、夸大表述等乱象,研报质量参差不齐,被“打脸”、研报与公告不符等现象偶有发生。

  乱象之下,也蕴藏着新的机会。随着科创板、北交所、注册制等落实,以及“双循环”时代下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链重构等,机构投资者也迅速壮大,研究定价能力开始出现大规模需求,并同时成为研究员的努力方向,研究价值也正在从传统的二级市场延伸到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等更广泛领域。

  过度“内卷”下乱象丛生

  券商研报质量参差不齐

  近日,因在署名研报——《宁德时代系列之二——储能篇:第二“增长曲线”的终局探讨》中,对宁德时代储能业务2060年营收中枢的预测存在部分假设不够审慎,分析逻辑不够严谨,国信证券3名分析师被深圳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这已是近半个月以来,监管就券商研报问题开出的第三张罚单。而此前,国盛证券的一份“玄学研报”也刷屏网络,并引发市场对券商研报的质疑。

  “多年来,券商研究所以提供卖方研究服务并获取佣金分仓收入为主流业务模式,研究方法及服务严重同质化,研究报告缺乏深度与前瞻性。并且,当前市场也已处于过剩的状态,有些券商不惜动用零售市场的网红营销方式搏出位,研究报告的质量甚至主要观点都值得商榷。”国金证券副总裁纪路表示。

  华东一家中型券商相关人士表示,真实性是研报的生命,但目前行业总佣金下滑,且行业的研究和服务方式较为同质化,机构客户的研究服务竞争过度激烈,分析师受各方需求干扰,出现压减调研、分析和撰写时间等,研报质量确实存在下滑的现象。

  在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士对券商研报的整体质量予以肯定,认为在前瞻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值得赞赏,但在合规审查等方面确实存在瑕疵,值得反思。

  “研报好的地方在于其覆盖面广,因为券商都在招兵买马,人数多自然覆盖广,量大是一个好事儿,但与此同时,券商流动性非常大,有很多新人干了两三年就被其他券商挖去做首席,或者做组长,所以新人太多造成培养的成本很高,而且新人写的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因为质量审核的人是不跑市场的,所以他们的审核与市场有脱钩迹象。”一家中小券商的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告诉记者。在其看来,券商研报的质量整体较高,有些被处罚的都是一人挂名很多行业,这种挂名会造成参差不齐。

  “券商研报的质量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广度、深度、及时性和前瞻性都大大加强,尤其是这几年产业类研报和专家系统普及,更有助于投资者把握市场机会。但是,由于佣金和外部评选的压力下,套用一个流行词,券商研究确实内卷过度,无论是服务还是研报。”华南一家价值派私募相关人士表示,券商外发报告的合规和内容审查方面,确实出现了个别低层次的失误,会明显影响研报和券商的声誉,值得警惕。

  在一家新晋百亿私募负责人看来,一份优秀的券商研报主要在于其推荐逻辑、行业公司分析及投资建议等报告要素详实准确,对买方客户快速了解行业和公司大有裨益,从而可以对最后的投资决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沪上一家私募相关人士表示,证券研究最后是要解决定价,在定价环节上,A股缺乏实施做空机制,所以研究机构普遍短期高估,或者把短期因素放得比较高,尤其在公司研究上更为明显。

  回归研究本源

  重视资产定价能力

  在纪路看来,目前的主流研究框架,都是十多年前构建的。但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变革下,技术潮流发展的趋势下,研究体系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与需求,多数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框架下,均到了要大幅修订的时刻。因此,近年来,各家券商都在思考研究所新时代的定位及模式。

  随着科创板、北交所、注册制等的落实,以及“双循环”时代下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链重构等,机构投资者也迅速壮大,研究定价能力真正开始出现了大规模需求,券商研究行业也由此迎来重大机遇,研究的价值也正在从传统的二级市场延伸到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等更广泛领域。

  “研究的本质是为了定价,除了价值发现外,定价能力也代表了影响力,中国资产的定价能力已经成为研究员的努力方向,研究新时代已经开启。”纪路告诉记者。

  在业内人士看来,研报最终是要服务于买方,那么,对买方而言,一份好的研报应该具备哪些元素呢?上述新晋百亿私募负责人表示,对于买方来说,一份卖方研报的优劣在首页就能快速区分出来,所以券商研报还是基本要素的质量。如果能站在行业专家角度,在研报中更多着墨于未来行业趋势的理解及判断,会对买方的投资决策起到更为直接的参考作用。“好的研报是常读常新,即使几年后去复盘也能受益匪浅。研报在精不在多,现在卖方研报多如过江之鲫,我们期望推送研报的渠道能够提供快速甄别优秀报告的办法并迅速触达买方客户。”

  上述沪上一家私募相关人士表示,券商研报不要追热点,要创造自己的专业化深度,能真正落实到长期主义。

  上述华南一家价值派私募相关人士表示,对于买方来说,券商研报的深度和前瞻性更有价值,广度和及时性意义不大。如果能够做好客户画像针对性地提供研究服务,有助于研报价值更好落地。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买方机构眼中,投研人才的核心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还是其“研究力”和理解力,研报的质量和专业性始终是其最为看重的因素。而这也是让研报回归研究本源的最为直接的反馈者,从目前来看,推动研究回归本源,不少券商已经在行动。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