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周年之际,科创板迎来高光时刻:
不但独角兽蚂蚁集团,宣布在科创板、港股两地同步上市,而且上证指数升级时刻,把科创板也纳入其中。
很显然,刚刚一岁的科创板,不再是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慢慢成为资本眼中的宠儿,尤其是科创企业的香饽饽,这在龙头公司中芯国际、寒武纪、蚂蚁集团的选择,就能看出端倪。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是上市公司股东,如果没有这些公司的原始股,那你如何分享这些行业巨无霸的成长果实?
今天,财富君重点分享的,就是这个问题。
(1) 蚂蚁,来了!
作为支付宝的母公司,和大家一样,财富君也一直在关注,蚂蚁集团的上市动向。
在此之前,蚂蚁集团上市传闻,几乎从未间断,但每次都被公司否认。从这些年的传言来看,蚂蚁集团的上市地点,不但有美国纳斯达克,而且也包括中国香港,甚至还有新加坡的说法。
对于A股来说,反而这种传闻最少。原因很简单,财富君也清楚,A股之前对于公司上市,有严格的财务要求,尤其是盈利指标。这一点,对于很多科创企业来说,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只能是选择海外上市,包括当年的BAT,情况基本都是如此。
但是,在科创板出现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资料显示,蚂蚁集团最新市场估值,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独角兽。
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启动A+H上市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同步发行上市。一旦上市成功,蚂蚁集团将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巨头”。
对于刚刚一岁的科创板来说,无疑是收到了一份生日大礼。
(2) 科技云集
不过,科创板的好消息不止一个。
首先,独角兽云集。蚂蚁集团选择科创板上市,并不是随便做出的选择,因为在科创领域,科创板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尽管仅仅成立一周年,但云集的龙头企业却不少,尤其是“硬核”科技公司。
截至7月20日,科创板已受理407家公司IPO,145家进入发行阶段;从市场规模看,13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25388亿元,尤其是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如金山办公、中芯国际、沪硅产业、中微公司、澜起科技等已经纷纷迈入千亿元市值行列。可以看到,在科创板,“中国科创”企业的价值得到了重估。
数据显示,就在最近一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报研发投入占比平均为11.29%,远高于同期上市的A股其他板块新股,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占比高达63%,另有占比21%的企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多家企业位于行业领先。
其次,上证综指升级,科创板地位提升。就从周三开始,上证指数30年来首次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改变,就是将科创板纳入上证指数,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多数具有科技属性,是未来具有成长性的公司,科创板要建成中国的纳斯达克,将科创板的股票纳入上证指数会显著提高上证指数的新经济的成分,从而分享经济转型和升级的成果。
从长期看,新经济公司有望给上证指数带来长牛行情,一批中国高科技公司陆续登陆科创板,以及一些中概股科技公司回归A股发行CDR,这都将会纳入上证指数中,对上证指数长期向上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A股市场未来十年是黄金十年,上证指数也有望走出慢牛长牛的走势。
翻译过来,财富君的理解就是,一句话,科创板的投资价值有望提升。
(3)科创板基金
不用多说,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何参与科创板投资呢?直接投资,门槛太高不说,风险也是同样不小。财富君的建议,通过基金投资科创板,应该是普通投资者的首选。
就在7月17日,易方达、南方、博时、汇添富、富国、万家旗下6只科创板基金同时获批,有别于之前的科创主题基金,这6只科创板基金的仓位,有80%都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而在本周五,这6只基金将同时开始发售。
以易方达科创板2年定开混合基金(506002)为例,资料显示,该基金封闭期内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 60%-100%(其中港股通股票不超过股票资产的20%),投资于科创板的股票资产占非现金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 80%,而郑希就是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
郑希2006年加入易方达基金,2012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他掌管的易方达信息产业基金,管理规模达85亿元,其任职回报达149.8%。“不求极致、以稳致胜”是他的一贯投资风格。
就在近期披露的易方达信息产业基金二季报中,财富君可以管窥一下,郑希最近投资操作路径,尤其是对成长板块的分享:
对于TMT产业,二季度信息产业内部分化,以内需为代表的软件、传媒等行业景气度稳定提升;而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半导体、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景气度不确定性较大;同时电子、通信等行业受美国制裁华为的影响,股价受市场情绪干扰而波动较大。
在此背景下,二季度维持较稳定的仓位,以信息产业内的成长性投资品种为核心仓位,提升了对传媒、软件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配置比例,保持了对消 费电子、半导体等长期核心品种配置比例,同时降低了部分高估值品种的配置比例。
说了这么多,最后,财富君发现,今年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公募基金的规模快速上升,目前已经逼近17万亿元,新基金发行异常火爆,爆款基金层出不穷。
在这里,财富君也要提醒大家,购买基金不要跟风,也要注意风险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