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金石
吕越超是一位坚定的“成长型”基金经理。经历了过去4年价值股占优的市场环境,他始终坚守在成长赛道上,是市场上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成长风格基金经理。
在吕越超看来,全球科技创新周期和中国科技自立周期的共振已经到来,或将带来一大轮成长股行情的机会。而成长投资永远与最前沿的科技创新为伴,基金经理唯有不断学习,进化自己的思想体系,深刻把握社会趋势,才能精准捕捉成长股机会。
时代痛点就是机遇
从吕越超2014年担任基金经理以来的持仓来看,5G、安全可控、基础软硬件、新能源等行业的个股都曾出现在他的十大重仓中。他并非仅仅押注个别行业,但是持仓股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吕越超表示,牛股往往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做投资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痛点在哪里。在成长股基金经理的眼中,痛点就是机会。核心痛点往往孕育着潜在的大牛股。“我觉得权益基金经理最大的乐趣是通过研究和投资来把握时代的脉搏,更何况我们还是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
吕越超认为,当前时点中国的权益市场,有点类似于1980年代初的美国。美国在1960-1970年代也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道琼斯指数1966-1980年却下跌了0.5%,和A股过去十多年的震荡有点像,1979年8月美国的《商业周刊》杂志一期的封面上甚至印了“股票的死亡”这样的标题,但是从1980年代开始,一直到次贷危机前,美国股市经历了一轮将近三十年的长牛,这轮长期牛市的两个重要的驱动因素:1、美国经济增速换挡后无风险利率进入长期下行周期,利率下行驱动权益市场估值提升,2、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信息产业革命,美国成为全球的引领者,诞生了一批世界级的伟大企业,这批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大牛股诞生的过程。展望未来,中国可能也将具备类似的两个条件,一方面增速换挡后,无风险利率有望进入长期下行的区间,另一方面,在5G+AIOT的时代,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数据智能创新的引领者。
因此吕越超坚信,未来将迎来中国权益市场的长牛,而科技股就是权益长牛的“冲锋号”,当前,两条清晰的主线正引领着产业快速的成长。一条主线是5G拉动的管端云新一轮全球科技创新周期,另一条主线是以半导体、基础软硬件为代表的中国科技自立周期,两者对中国科技产业是双轮驱动,乘法效应,因此这一轮科技股的行情将会比2012-2015年移动互联网浪潮驱动的科技股行情更大更持久。
关于市场对于成长股高波动的担忧,吕越超也有自己的看法,过去几年,客观来看科技发展周期处在“青黄不接”的状态,许多个股前景很好,但短期内盈利未能验证,波动率较高。但吕越超认为未来问题不大,因为许多公司从明年开始将从萌芽期步入快速增长期,“波动将降低,这和产业周期自身有关”。
构建完备的思想体系
和2018年采访时相比,吕越超的投资框架没有太大变化,但又有了进化。他奉信,投资的本质是对社会发展实质和企业家精神的追随。“成长股基金经理的信仰在于,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核心驱动力,没有之一。”
具体而言,吕越超将行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分为萌芽期、幻灭期、快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五个阶段。对于权益投资而言,可投资时期分别是萌芽期、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分别对应主题投资、成长投资和周期投资。他的投资重点放在萌芽期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
吕越超表示,投资是认知能力的变现,扎实深入的基本面研究是提升认知能力的唯一路径。“产业在不断升级,市场在不断进化,投资者必须不断地进化自己,否则就将被市场淘汰。”
他强调,要用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做好基本面研究。吕越超举了个例子,2015年他曾在投资中精准把握了某新能源汽车“五倍股”:当时他不仅领先于市场挖掘出了这只股票,并且基于反复论证,在市场普遍认为股价“到顶”的时候,进一步大胆重仓了这只个股,并在这只个股上取得了丰厚的超额收益。当时,为了更准确的测算市场供需格局,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工科的他,甚至又回到了学校图书馆,把相关的工艺技术书籍研究了一遍。最后,他通过深入认识生产工艺流程,找到了市场认知和产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预期差,并将认知上的“先人一步”变现成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