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我们会在市场悲观时出手,愿意长期持有优质的核心资产,有好的生意、好的管理层和好的增长前景,其表现会超出投资者想象。”最近,毕盛投资基金经理徐涛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徐涛认为,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下,要忽略总量,更多去研究经济结构上的变化,看哪些行业能够走出来,比如消费、新经济、高科技等。短期市场继续底部震荡,未来看好中国内需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长期持有优质核心资产 选择三好公司逆向投资
成立于1995年的毕盛资产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资产管理公司,2004年开始通过QFII投资A股,2018年其全资子公司毕盛(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登记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正式进军中国市场。2019年8月,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批准,毕盛(上海)正式获得在境内开展投资建议服务的资格(简称“投顾资格”),这意味着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更加广阔。
毕盛定位亚洲投资专家,在中国、日本、越南等亚洲市场经历多年风雨,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投资理念和哲学:坚持以基本面研究为出发点,通过逆向思考,买入有价值的、高安全边际的股票,长期持有、与优秀公司共同成长。
徐涛称,毕盛从2004年就买入茅台、格力等公司,这些年一直坚定持有,“茅台在2012年经历反腐、塑化剂事件,我们做了大幅减持,之后股价持续大跌;等到2014年跌至100-120元附近又开始建仓,中间只加不减,就算去年三季度茅台跌至500元也继续加仓。从2014年到现在,茅台股价突破千元,五年涨了10倍。”
为什么在2014年敢出手?他告诉记者,在反腐以后看到茅台出现新的需求点,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升,茅台私人消费兴起,市场非常认可其品牌,其他白酒价格混乱时只有茅台能扛在出厂价以上、并且供不应求,品牌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投资建立在长期视角,只要不是需求、生产经营造成的股价波动,根本逻辑没变,我们容忍度比较高,在去年茅台跌停、市场一片悲观中拿住、敢加仓。”茅台的例子可以更好的说明,长期持有最优秀的公司会给投资者持续带来好的回报。
徐涛表示,有些公司敢长期去拿、逆向投资,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非常好的生意,有着难以超越的壁垒,二是有好的管理层,三是有好的增长空间,“如果市场再给予一个好的买点,其表现会超出投资者想象。”他坦言,逆向投资看似容易,却是最难做到的,需要建立在长期持续跟踪及深入全面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基本面、行业竞争格局有独到的看法,才敢在市场悲观时买进。
毕盛关注四个“阿尔法”,徐涛称,包括成长、周期、价值和机会型。“成长型是核心,占组合仓位六七成,持有周期在三五年以上,要求好生意、好管理层、好前景;周期和价值型持有时间都不长,在半年左右,在组合里占比均不超过一成,周期型要求在周期底部左侧买入公司,赚周期反转的钱;价值型,主要关注基本面稳定,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健康的成熟公司,这类公司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关注度反而给了好的价格;还有机会型,投资标的主要布局在熟悉的、能提供安全边际的股票上,比如出现大股东变更、兼并重组等机会,也会参与,比如前些年万科的控股权争夺,我们也从中赚了机会型的钱。”
徐涛坦言,这几年来在投资方向上发生转变,从地产、材料、能源、汽车机械等周期型行业,变为消费、高端制造、医疗保健及部分高科技行业。“2012年后,经济开始加速转型,传统行业增速趋缓甚至下滑,需要经历残酷的行业竞争整合,难以贡献更多阿尔法,我们的组合也随之调整。我们喜欢投资有壁垒的行业,比如大家目前都在讨论的核心资产,现在市场对其定义比较狭窄,觉得就是白酒、家电等,但我们认为核心资产未来范围要扩大,不局限于传统行业龙头,而是会诞生在科技领域。现在我们有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市场,加上中美贸易摩擦的正面刺激,中国企业都发现了研发的重要性,随着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将加速推动中国高科技、高壁垒行业的发展,将在很多领域找到投资机会。
做长期投资的基本面研究,徐涛说,毕盛不依赖卖方研究,坚持内部团队调研为主,通过深入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竞争对手去了解情况,比如和管理层、销售总监、研发总监等沟通,去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每年至少一次和公司创始人进行直接沟通,“因为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思维也难免有局限,我们希望尽量跳出认知局限、打破路径依赖,以一个企业家做实业投资的视角进行探究,向创始人了解公司的长期战略、近期目标及执行力,抓住关键及核心。”
短期行情有待基本面验证 看好消费和科技行业
从短期看,徐涛认为,年初市场涨上去又跌下来,主要原因是基本面没跟上,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影响,但可以看到好股票仍然创了新高,“现在来看中报超预期的概率不大,企业盈利难言见底,市场更多是结构性行情。”
关于经济,徐涛表示过去十多年房地产一直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增长,但未来这个最大引擎肯定要变慢,经济增速下降是不可逆的趋势,“经济总量下降,不意味股市没有机会,美国十年大牛市,每年GDP只有2个多点的增长,所以,现在单纯讨论经济总量对投资的指导意义不大,我们更多研究经济结构上的变化。忽略总量,重点看哪些行业能走出来,比如消费、新经济、高科技等。”
另外,徐涛也称,经济增速下行,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放水去刺激房地产,央行目标是调结构和定向宽松,并且我们整个信用体系运转还有待提升,现在通过金融供给侧改革把体系打通才是最重要的,让金融资产的定价更市场化,能够服务中小企业,而不是再资金空转;同时,财政政策减税降费对企业有深远意义,能够实现经济正向循环。
在投资方向上,徐涛坦言,现在看好消费和科技行业。一方面,在估值合理的情况下,消费股每年能够贡献一个比GDP增长还要好的稳健收益,对长期投资者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高科技产业迎来发展契机。“品牌壁垒高的消费品公司将持续受益于消费升级,这个趋势远没有结束,投资机会是可持续的。同时,一些新经济产业虽然短期占GDP比重不大,但未来能迅速走出来,包括信息安全、半导体、大数据等。”
近几年白马股表现较好,龙头公司估值再创新高,引发市场担忧。徐涛告诉记者,不用担心白马股会崩掉,有两个逻辑:一是要看基本面,被追捧的白马股是否是核心资产,要拆开来一个个看,只要基本面没问题,最多就是涨得慢,跟崩盘没有关系,除非企业质地有问题;二是如果考虑大量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资金,以及中国国内大量想在股市配置资产的长线资金来说,实际上核心资产的配置需求还很强,我相信多数人都在等着想拿便宜货。“我认同估值高了,短期给投资者带来的超额收益会降低,但现在还没有到龙头会崩掉的时候。”同时,需要引导投资者,降低对收益率的预期,在可持续的慢牛行情下,长期持有核心资产,中长期来看A股仍会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
徐涛也认为,大量外资还会继续流入,“随着对外开放加快,MSCI年内的第二次扩容,未来QFII等外资的持股占比预计将从现在的5%增长到20-30%。现在看到一些外资抢筹现象,中国的一些核心资产已被外资买入,养老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加速入市,在全球资产荒的大环境里,中国A股市场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快速适应当前的大变革,一是经济上的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传统房地产难以继续支撑经济增长,总量必然下滑,结构更重要;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长期影响,会影响到经济、企业发展、居民生活等多个方面;三是资产管理行业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投资者自担风险,但是优质资产长期价值显著。”徐涛表示,在这种大变革下,资产配置很重要,投资者也越来越成熟和理性,制定合理的收益目标,坚持长期的核心价值投资理念,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