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市场风格与竞争格局共振中小公募业绩突出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A股“9·24”行情一周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显著回暖。中小公募旗下产品强势“逆袭”,在业绩涨幅榜上占据较多席位,一改以往大中型公募产品统治的格局。受访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现象是市场行情演绎与行业竞争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小基金公司的赛道化、高锐度布局成为“弯道超车”的可行路径。但立足长期价值创造才是行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近一年“翻倍基”超240只
中小公募旗下产品占比过半
去年9月24日以来,A股主要指数大幅上行,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大幅回暖。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近一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达40.77%,245只基金(仅统计主代码)净值翻倍。
其中,133只“翻倍基”来自中小型公募(以二季度末资产管理规模排名30名之后为界定标准),占比达54.3%。近一年收益率排名前15位的基金中,中小公募产品占8席: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以240.22%的区间单位净值增长率位居榜首;德邦鑫星价值A以221.47%的涨幅位列第四;信澳业绩驱动A、中航机遇领航A近一年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98.45%、197.94%;华富科技动能A、汇安成长优选A、红土创新新兴产业、长盛城镇化主题A等4只产品的区间涨幅均超过160%。

从管理人维度统计,245只“翻倍基”来自77家基金公司。财通基金旗下有14只,易方达、信达澳亚、富国旗下分别有13只、12只、11只;宝盈、东吴、海富通、泰康等20家公募旗下“翻倍基”数量均超3只。
对于中小公募的业绩突围,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表示,这一现象是市场风格与行业竞争格局共振的结果。近一年,A股结构性行情显著,景气成长主线回归,中小公募产品规模较小,调仓换股更为灵活,能快速捕捉市场机会。反观头部公司,受规模掣肘,调仓成本高,且多侧重大盘蓝筹与均衡配置,超额收益空间被压缩。同时,部分中小公司依托股东资源或精简的决策链条,在特定赛道形成差异化投研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业绩优势。
恒越优势精选基金经理吴海宁认为,不同投资风格的策略有对应的有效规模容量。近一年涨幅较大的股票多为中小市值公司,小规模基金可灵活调整持仓集中度、重仓配置这类标的。而中小基金公司的小规模产品相对较多,因此在今年的科技成长风格行情中表现相对突出。
借“鲜明标签”突围
但需警惕“押注式”投资
近一年的业绩表现,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小公募及小规模产品的优势,部分中小公募的产品布局也趋向赛道化、高锐度的特征。
吴海宁表示,基金产品风格定位清晰稳定,对投资者而言更易预期波动、归因业绩,可避免同质化或风格漂移。中小公司在ETF等指数化产品领域处于弱势,而风格标签鲜明的主动权益基金能提升工具化属性,为投资者创造更多阿尔法收益,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痛点。而今年股市的结构分化,让“赛道化”特征更加突出,如果市场是普涨普跌特征,则也相应不会有这些现象。“不过,不应提倡为赛道而赛道的‘押注式’投资。”
孙珩则认为,“赛道化、高锐度”模式机遇与风险并存:若赛道轮动导致行情退潮,缺乏分散布局的中小公募易面临业绩波动压力,因此,必须建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立足长期投资的价值导向。
头部公募的综合优势仍不容忽视。孙珩指出,头部公司凭借深厚的投研积淀,通过“全赛道覆盖+核心标的深耕”构建竞争力,依托品牌与资金优势长期布局,在产业趋势明确的赛道中,仍能通过深度研究实现超额收益。
展望后市,吴海宁认为,宏观经济维持弱复苏、流动性相对充裕,股市大概率仍以科技类成长风格为主线。若明年中期基建、消费、投资等领域复苏超预期,企业基本面全面改善,将利好大盘权重股或传统行业股票。届时,规模较大的权益基金、红利价值风格基金或迎来表现机会。
总体而言,近一年中小公募的业绩“逆袭”,是特定市场环境下的阶段性结果。赛道化布局或可作为短期“弯道超车”的手段,但长远来看,无论是头部还是中小机构,立足长期价值创造、夯实投研能力,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
编辑:杜妍
校对:王玥
制作:舰长
审核:木鱼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