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12月中旬,又迎来关注跨年行情的最佳时刻!
回顾历史,每年年底11月到次年1、2月,若对来年的经济基本面、政策面、企业盈利和市场流动性有良好预期,市场有概率出现一波阶段性上涨行情,这往往也被称为跨年行情。
岁末之际,伴随着重磅会议的召开和市场的震荡走高,当前跨年行情是否已经展开?后市如何展望?A股哪些细分领域机会值得中长期关注?专业投资者在投资布局方面如何把握跨年行情?
金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权益研究部基金经理杨刚接受了中国基金报记者的采访。
金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权益研究部基金经理杨刚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您看来,跨年行情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杨刚:纵观A股历史,岁末年初时段,往往容易出现跨年行情。
一方面,每年的最后一个月,影响来年经济运行及市场演进的重磅会议往往渐次召开,而这些会议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重大政策讯号——无论是清晰的严谨文字表述,还是可能的重要目标数据暗示,都可能对来年的宏观经济走向及可能的股市演进带来较强烈的决策指引。另一方面,年末又多是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绝对收益型投资人)兑现一年收益、“马放南山”的过渡阶段。并且,每年末至来年初,往往也是市场流动性先趋紧再转松的边际变化较大的特殊时期,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市场波动,恰又为更愿意积极参与来年投资的其它类别投资者提供相对不错的布局时机。
一年之计在于春,无论是跨年行情还是春季躁动,A股在每年这个阶段的实际表现,常成为预演来年市场可能走向的关键信号。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而言,目前跨年行情是否已经展开?当前市场环境是否满足跨年行情发生的条件?
杨刚:我们认为,今年的跨年行情实际已在悄然展开中。一方面,12月正陆续召开的重磅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相关的重要部级会议)吸引着市场的极大关注。今年9月底一揽子增量出台以来,稳增长重回重要位置,近期相关重磅会议对明年政策端做出的更积极定调,令A股市场的投资者开始对明年的政策力度、聚焦方向及宏观形势的向好变化有了更充足的信心。另一方面,虽然每年年底前绝对收益型资金兑现浮盈的情形同样存在(尤其在今年上半年红利资产已有较丰厚收益,及9月下旬以来股市系统性机会爆发的客观环境下),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各方对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步入修复期的信心在逐步恢复,大量前期踏空的场外资金也希望找寻到合适的“上车”良机。而即便是偏绝对收益型的机构,面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空间已显著受限的未来较大投资压力,在资产荒的约束下,庞大的机构资金也需要将配置方向至少是部分转向资本市场,以挖掘可能的收益增厚机会。
如果说9月底的一揽子新政是正式吹响了这一轮政策大转向的号角,标志着疫后政策从1.0版本(政策温和、点状托举、固本培元为主),迅速切换为疫后修复中期的2.0版本(政策全面转向,全力稳信心、稳预期、稳经济;金融、财政、产业等各关键领域齐发力,强调政策协调配合等),那么年底前的重磅会议,则更体现为积极政策的再度确认和更为加力的信号,是政策层面的二阶拐点,A股演绎跨年行情的政策环境已然具备。
接下来,预计美联储可能即将开启年内的最后一次降息,而市场目前较普遍的共识是,国内的新一轮降准已在途中,而明年初的降息也有较大概率。顺便补充下,面对2025年国际地缘形势新的不确定性影响,及贸易环境预期的较大冲击,全球已不断有央行加入到提前或进一步降息的队伍中,体现出较明显的政策前置意图。而全球仍相对有利的流动性环境,也为A股跨年行情的延续提供了一定支持。
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召开的中央重磅会议,对今年的跨年行情有何影响?
杨刚:12月已先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给市场注入了政策转向和持续加力的明确信心。
政策目标看:对经济增长有更清晰的指向,市场较普遍预期,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或继续保持在5%左右;对“稳楼市股市”有不同寻常表述,令市场了然政策的关注点和聚焦方向。
政策基调上: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政治局会议上并首次提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货币财政要“适度宽松”。
政策方向看: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明年重要任务的首位;外部压力加大背景下,努力激发内需活力,提振消费、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凸显。
总体上,我们认为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都有望比今年更为积极、给力。其中, 2025年的财政政策,预期可能表现得更为主动,充分发挥全面振兴经济、推动结构转向和促进产业升级的火车头作用。目前市场共识是,预计明年两会上公布的赤字率可能在3.5%-4.0%之间。我们估计,最终的数字可能在相对偏高甚至不排除略超上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部风险和可能压力的对冲考量)。而在货币政策方面,由较长时间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到今年以来的“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再到最新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述程度上的持续跃升,彰显出政策力度、支持程度的明显变化。“财爸”、“央妈”齐发力,将助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回暖向好,也将有望助力跨年行情的推进及相关政策鼓励方向投资机会的进一步演绎。
中国基金报记者:就A股市场而言,如何看待924以来的行情表现,后市如何展望?
杨刚:我们判断,2021年初3700多点以来跨度3年的股市调整大概率已在今年结束,年初及三季度先后在2700点以下的两次探底过程,构成此轮熊牛转换的两个关键节点(且下半年的低点已高于上半年)。
今年以来,市场底、政策底、情绪底、流动性底已先后出现,目前A股市场仍大体围绕增量政策、流动性变化及投资者情绪,演绎主要由流动性驱动的股市修复性行情的第一阶段过程,待明年中期前后股市盈利底出现,预计A股市场将真正开始演绎由企业基本面与市场流动型双轮驱动的股指经典修复过程。
短期,在重要会议结束之后,“买预期卖现实”的较强投机性考量之下,部分投资者或选择落袋为安的操作策略。此外,海外一些有影响力的机构在对国内政策端的过高预期落空及对明年经贸前景的过度悲观估计之下,对明年经济形势及国内市场走向有相对谨慎的判断,某种程度上或也将放大A股中短期的波动。于此,我们建议,投资者需要果断摈弃连续3年的股市回落过程中所形成的僵化熊市思维,以更积极的心态和操作思路,迎接股市已处于明确反转期的投资时机,A股震荡修复、回升向好的势头仍在途中。
中国基金报记者:中长期而言,您看好A股哪些细分领域机会?
杨刚:国内政策已明确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向消费及创新驱动切换,从中长期而言,相关领域均存在较大的投资机会。消费方面,继续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及扩围加量的家电汽车、家居家纺、消费电子、食品饮料及服务型消费领域(婴育、养老、文娱等),都值得认真梳理和挖掘。
至于科技创新,中国经济要成功完成转型升级,科技方面的自立自强同样不可或缺。面对百年变局下的复杂国际地缘环境,我们只有依托产业链优势和持续的创新推动,才能显著降低被“卡脖子”的重大风险,确保国家的整体安全、产业引领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细分方向上,AI、星网、低空、半导体、创新药等诸多领域,也都有值得A股投资者深入挖掘的可能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