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国海证券研究所钢铁与大宗行业首席分析师谢文迪、钢铁与大宗行业研究员林晓莹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积极投身绿色经济转型浪潮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进程。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这一进程中,极端天气频发对大宗商品产业链的冲击日益显著。天气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工具,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天气风险转化为可定价、可对冲的金融变量,成为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护航实体经济的关键支撑。未来,深化天气衍生品市场建设,是落实“双碳”目标、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高抗风险能力升级的必然选择。
1、全球气候风险升级
大宗商品市场作为全球经济运行的基石,其价格体系的稳定不仅影响相关生产成本核算与终端产品定价,还直接关联宏观经济层面的通胀调控,最终通过物价变化等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了天气系统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这种气候风险已深度渗透至大宗商品产业链:对农产品而言,极端降水、高温干旱等事件直接冲击作物生长周期与产量形成;对能源品而言,飓风、寒潮等灾害则干扰油气开采运输及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的供给稳定性。气候风险对大宗商品生产组织、流通效率及消费端定价逻辑的影响或正在深化。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自2006年《全球风险报告》发布以来,环境风险的影响在强度和频率上不断增强,且呈现“强度升级、频率增加、连锁扩散”的特征。极端天气风险在2017-2020年期间已位列全球头号风险,自2024年起更连续两年在十年期风险榜单中位居榜首;对比两年期风险排名,该风险的恶化速度远超其他环境类风险,成为未来十年最需优先应对的全球性危机之一。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强度与频率的双重加剧,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即时破坏性”与“长期拖累性”兼具的特征——经通胀调整后,过去50年间单次极端天气事件的损失已增长近77%,相关成本将随气候变暖持续攀升。

2、天气衍生品作用途径
天气衍生品的本质是将天气变量(如温度、降雨量、风速等)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风险载体。与传统金融衍生品不同,其标的物是不可储存的天气指数,这使得定价模型必须同时兼顾气象规律和金融数学。根据CME分类,主流产品包括基于供暖日指数(HDD)和制冷日指数(CDD)的期货/期权,以及生长度日(GDD)合约等农业相关衍生品。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数据,2020年以来天气衍生品交易量显著增长,2023年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当年交易量同比激增253%,反映出市场对天气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产物,天气衍生品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对冲天气风险的工具,更通过价格信号功能影响着大宗商品产业链的价格及利润。

大宗商品传统定价模型以供需平衡、库存水平及运输成本等基本面因素为核心考量,但随着全球气候风险加剧,其对商品定价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已成为现代商品定价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变量。基于此,我们认为天气衍生品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影响商品价格:
一是直接渠道,即为天气风险提供明确的市场价格。在天气衍生品出现前,天气风险模糊且难以量化。而温度期货、期权等产品的出现,为这种风险创造了连续交易、公开透明的市场。天气衍生品价格(例如夏季CDD期货的价格)成为市场对未来天气风险程度的共识定价,类似VIX(恐慌指数)为股市波动率提供明确价格。
二是间接渠道,即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和行为模式发挥作用。当市场存在有效的天气风险对冲工具时,市场参与者的决策逻辑会发生改变。天气衍生品(尤其是期权)的价格,特别是其隐含波动率,是市场对未来天气不确定性的一致预期和集体定价。这一前瞻性的价格信号会通过金融媒体、研究报告等渠道广泛传播解读,影响更广泛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当商品市场参与者获得关于未来天气风险的清晰量化信号后,其预期得以锚定,无需再基于模糊、碎片化的气象信息各自预测未来的供给或需求冲击。预期的收敛避免了“预期自我实现”式的价格超调,使天气衍生品成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预期稳定器”和“波动率先行指标”。2023年厄尔尼诺指数显著增强,这一信号通过彭博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金融媒体广泛传播,成为市场参与者的“共同预期”;同年我们可以看到CME公布的天气衍生品成交量骤增,二者相关度极高,同时天气衍生品交易滞后厄尔尼诺指数3个月。2024年,尽管厄尔尼诺导致部分国家农产品生产遭受冲击,但农产品价格未出现类似2010年下半年小麦价格猛涨62%、玉米价格猛涨74%的情况,反而呈现波动减弱的特征(2022-2024年CBOT小麦期货价格波动率分别为16%、10%、7%,且2022年小麦价格波动主要来自地缘冲突风险)。

除了影响商品价格波动,天气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相关市场主体风险对冲需求,稳定商品供应链。例如2024年英国遭遇极端天气(春季低温、夏季暴雨),导致大麦生长周期延长。2024年10月,ECIU预计英国小麦产量较2023年下降21%,酒类生产商因此面临原料短缺风险。跨国种子和农药生产商Syngenta推出AgriClime计划,通过降水等天气衍生品为英国99%的杂交大麦客户提供保障,约定如果自然环境不能提供合适的生长条件,农民将获得高达30%的现金退款。从实际效果来看,尽管极端天气最终造成大麦减产,但通过天气期权的赔付,农民的损失得到了有效覆盖——这不仅帮助农民收回种植成本、为后续重新种植提供了资金支持,间接稳定了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整体生产秩序。
3、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与建议
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在场内市场推出相关衍生品工具。但我国对天气衍生品存在着较大且多层次的需求,这源于我国庞大的经济规模、气候敏感的产业结构及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面临极端天气时,传统农业保险存在局限,亟需天气衍生品作为透明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以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在能源领域,随着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光伏、风电等供给端对日照、风速等天气要素极为敏感,衍生品能有效对冲发电量波动带来的收入风险。此外,旅游业、交通运输及关键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的运营和收入也与天气条件紧密相连,存在显著的风险对冲需求。
近年来,国内各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与权威气象部门已展开合作,积极推进天气指数编制及应用的研发探索,旨在打造与实体经济气象风险敞口相匹配的创新型金融工具。2022年,大商所和中央气象台完善温度指数编制方法,发布优化后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202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了一系列服务主粮作物、经济作物、水产养殖以及电力能源等领域的天气衍生品试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反响。例如,在大商所和中央气象台的支持下,国寿财险推出了挂钩温度指数的“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
尽管已有探索,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仍任重道远,面临多重挑战。从数据与技术看,当前缺乏长期、高质量、标准化的气象数据,定价与风险评估模型也尚未成熟;从区域市场细分看,我国地域辽阔,全国统一标准化天气指数的设计难度较大,而按气候特征分设多个城市指数合约,又可能分散市场流动性;从市场基础看,存在认知不足与人才匮乏问题——非金融行业参与者对标准化合约的理解和运用难度大,企业对这类复杂金融工具的认知有限,专业人才短缺;从风险承担看,缺乏足够多有能力的机构(如再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作为卖方提供流动性;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天气衍生品监管法规仍在发展初期,尚未建立针对天气衍生品的明确法律定性和监管规则,这种不确定性导致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面临合规风险,往往望而却步。
针对上述挑战,需从技术适应到系统性变革构建应对策略,具体可从三个层面推进:
一是技术与数据层面,夯实基础设施与市场认知基础。一方面,需投资建设高精度气象监测和预测体系,加强气象数据的监测,推动气象数据与金融市场的对接,以增强天气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功能,强化其对商品市场的预期锚定作用;另一方面,需加强对实体经济部门(尤其是农业和能源企业)的引导与教育,我们认为可以联合中国气象局、地方能源局、农业农村部、交易所等部门和机构开展“实操培训”,以“案例拆解+模拟交易”形式教学,通过实地培训、机构定向辅导实体等方式,帮助其正确认识和使用天气衍生品,打通风险转移渠道,为发挥其稳定效用筑牢微观基础。
二是经济与金融层面,构建多层次风险缓冲与产品体系。核心是依托市场协同与制度保障形成风险分散闭环。试点阶段深化“气象+保险+衍生品”联动的场景化落地,构建“实体企业-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阶段性风险链条。由保险公司针对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专项气象指数保险(如东北玉米低温保险),承接实体企业直接风险;再通过期货公司将部分赔付风险转移至场外衍生品市场,场外承接方限定为具备天气风险管理资质的券商资管、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及专业对冲基金,剩余风险由保险公司自留或通过再保险分摊。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市场体系建设:区分“场内优先级”与“场外边界”,破解流动性与适配性矛盾。场内市场先从单一品种开始,以上海、广州、大连为试点,优先上市基于HDD/CDD(采暖/制冷度日数)的标准化温度期货合约(参考国际成熟品种且国内有数据支撑),通过“做市商制度+机构激励”提升流动性——引入券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作为做市商。场外市场则聚焦定制化需求,为电力企业、旅游运营商等提供个性化风险解决方案,形成功能互补。在参与者培育上,先聚焦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核心主体,优先激活专业风险承接者。
三是政策与制度层面,加强政策引导与法规建设,推动天气衍生品市场制度完善,同时用政策激励促发展。在政策协同上,以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联合财政部、央行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纲领,明确数据共享、产品创新、风险监管等关键领域的责任分工,将天气衍生品发展纳入地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考核指标;在法规完善上,加快修订《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天气衍生品的法律属性、交易规则与监管标准,针对场内标准化合约与场外定制化产品分类建立监管体系,同时界定气象数据商业化应用的权责边界,为市场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在激励机制上,设立国家级天气衍生品发展专项基金,聚焦农业、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通过精准激励降低市场参与门槛,用政策杠杆培育初期市场。
风险提示:超预期极端天气风险,市场流动性不足风险,地缘冲突升级风险,跨市场联动传导风险,宏观经济走势波动风险,政策落地与监管适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