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基金报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开设《百亿千万计划——与投资大咖走进上市公司》栏目,与管理规模百亿元级的机构投资者、中国基金报逾千万粉丝一道,共同走进优质沪市公司。
在科创板迎来六周年之际,作为国内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芯联集成以其在特色工艺,特别是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领域的快速突破备受关注。近日,公司董事长赵奇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分享了芯联集成从诞生之初的战略选择、技术攻坚的“芯联模式”,到对智能化革命浪潮的前瞻布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心怡
当大多数国内半导体企业还在消费电子芯片的红海中厮杀时,赵奇带着120多人的核心团队从上海来到绍兴,锚定了一个当时被业内视为“有点傻”的道路——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

“我们当时就认识到,信息社会必然进化到智能社会,而这一过程的关键就是让信息‘动起来’。”赵奇一语点破创业方向的底层逻辑——功率半导体能够控制电能实现动作、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环境。“二者构筑了智能社会的基础。”
方向是对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在绍兴落脚后不久,芯联集成就赶上了新能源车爆发式增长,公司一跃成为国内车规级芯片“一哥”。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方兴未艾,智能化的另一浪潮也已到来——AI技术破晓。

谈技术:缔造自己的“摩尔定律”
英特尔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了一条经验规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18-24个月会增加一倍,同时芯片的价格保持不变。
“摩尔定律”同样是半导体产业中的一条严酷规则,只有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才能确保生存。赵奇笑称:“半导体行业有些像武林江湖,只有排名第一的高手才能存活下来。”
芯联集成也在延续这样的技术信仰,不过每18个月推新制程不是魔术,而是把研发好的两代技术按节奏释放。“量产的这一代,实验室已存着接下来两代新技术。当市场普遍量产我们当前技术对应的产品时,我们就向市场推出下一代。”赵奇表示。

2021年,公司内部曾对是否进军碳化硅展开讨论。“硅做得好好的,为何要碰碳化硅?”赵奇认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碳化硅取代硅是材料特性决定的必然,但当时碳化硅价格是硅的5-6倍,而商业化临界点是1.5倍。
显而易见,在赵奇看来,技术降本比简单的商务谈判要重要许多。而“量产一代、储备两代”的策略,也让芯联集成始终保持领先市场主流需求一代(性能提升约20%)的优势,避免陷入价格战,以技术溢价支撑可持续发展。
但在人才云集的半导体领域,要如何保持技术的快速迭代呢?赵奇不讳言艰辛:该走的路都要走。
“技术进步的实现依赖于时间的沉淀、研发的深入和资源的充分投入。我们的团队并不比其他人更聪明,但在快速创业的阶段,我们几乎每天工作16小时,这让外界看起来好像是比其他人走得更快。”赵奇进一步阐述道。
谈AI:革命性的机会,最大的风险是能否跟得上
在奔涌而来的AI浪潮中,赵奇看到了AI对硬件提出的两大核心需求,这是芯联集成既定战略的延伸和深化。
首先是高效的电源管理。AI服务器耗电量巨大,提升电源转换效率意义重大。芯联集成凭借在电源管理芯片(PMIC)上多年的积累,通过降低电阻损耗等技术,为算力中心“节流”。
其次是智能感知需求激增。赵奇表示,无论是智能驾驶汽车还是具身智能机器人,都需要海量的传感器作为“感官”。芯联集成在MEMS传感器领域的布局,正是为了满足AI终端感知物理世界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赵奇认为AI还在驱动内生变革,芯联集成自身也积极拥抱AI工具。据赵奇介绍,公司已搭建内部AI大模型,用于辅助芯片设计和工艺开发。半年内,实验效率跃升30%,以更高效率实现更高功率的工艺平台研发、实现成本骤降。
“过去十个工艺条件要全试一遍,现在AI直接筛出最优的两三个。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了试错成本。”赵奇说。
投身AI可不是说说这么简单。据悉,芯联集成让团队内最能“打”的人负责AI业务。
“行业的发展规律我们胸有成竹,唯一的担心是AI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得多,而我们能不能抓住这次AI革命的机会。”赵奇说。
谈折旧:高峰已过,利润可期
在芯联集成绍兴基地参观,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差感。
公司的办公设施非常朴素,装修甚至不及一般的工厂,墙面标语也只做了简单打印、粘贴。可一旦迈进晶圆车间,规模庞大的先进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行,智能机器人来回穿梭,头顶的天车系统高速运转。
“别小看这些运输车,一个就要三十多万,相当于宝马3系了。”车间的一位工作人员跟记者开玩笑地说。

半导体设备是重投入行业,芯联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更是需要巨额投入。巨额的投入自然会影响前期的业绩。上市以来,芯联集成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就是建厂初期大规模设备投入产生巨额折旧导致的。
“我们选择了较短年限的折旧方式、设备是五年折旧完,2024年是我们折旧的高峰,后面会逐步回归平常。”赵奇说。
这正是芯联集成2024年毛利率转正的原因。2024年,芯联集成的EBITDA为21.46亿元,同比增长131.86%;毛利率为1.03%,同比上升7.84个百分点,首次实现全年毛利率转正。
进入2025年一季度,公司单季度已实现营业收入17.34亿,同比增长28.14%,公司晶圆代工及模组封装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车规功率模块收入同比增长超100%。值得注意的是,芯联集成在2025年一季度的毛利率从2024年末的1.03%进一步提升至3.7%,而毛利率持续提升的同时,公司净利润等多项财务指标也在持续向好。
谈模式:技术稀缺与平台合作
谈及行业波动,赵奇显得从容,他认为,关键在于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和稀缺性。
“如果你供应的产品国内只有一两家能做,甚至只有你能做,你就有公平谈判的基础。账期按商业规则来,客户也明白你的价值。”芯联集成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技术降本”,既满足车厂降价需求(单位芯片成本下降),又保障自身合理利润(单片晶圆价值提升),实现双赢。
对于芯联集成的未来,赵奇目标清晰:第一步,成为中国功率与模拟半导体领域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和制造基地。第二步,也是未来5至10年的核心目标,是成为全球功率与模拟半导体领域的“第一梯队”。
“接下来的五年,我们要在已有的功率器件(IGBT、MOSFET、SiC等)和传感器优势基础上,重点突破BCD(智能功率集成)工艺和MCU(微控制器),补齐‘控制电’的完整链条,并在传感器后端集成上发力。”赵奇更具体地进行了解释。
赵奇信心源于两方面:一是芯联集成过去几年在解决客户“开关”问题中建立的深厚信任与合作关系,为切入“驱动”和“控制”环节铺平了道路;二是中国新能源和智能化终端已处于全球引领地位,由它们定义芯片需求,为国产半导体实现从“替代”到“引领”的跃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新能源车、机器人这些中国擅长的智能终端正催生全球级芯片企业。当你的客户是世界第一,你就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赵奇说。
编辑:江右
校对: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