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A股站上3800点,居民存款“搬家”信号初显
中国基金报记者 马嘉昕 孙越
“牛市”气息愈发浓厚。今日,上证指数成功突破3800点关口,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达2.55万亿元,再次点燃投资者热情。
“居民存款搬家”成为牛市中备受关注的议题。这一场盛大的资金流动将如何影响资本市场格局和市场走向? 一边纠结,一边蠢蠢欲动的理财客户,能否成为牛市的助推器?
“最近我准备提走一点钱,去市场试试机会。”苏州工业园区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张明(化名)告诉记者,其服务多年的一位稳健型理财“忠实”客户50岁左右的王阿姨准备将部分资金转去炒股。
张明说,“王阿姨以前被伤过,一直不太信任股市,喜欢买低风险理财,大约资金量为1000万元。她买了很多年理财,这两天突然想转走20万元去炒股。不过,资金大头还留在这里。”
市场情绪高涨时,居民将存款转到资本市场的讨论和期待成为焦点。近期,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而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行、股市赚钱效应显现,越来越多资金正从低风险、低收益的存款转向保险、基金、股票等领域。
不会炒股,但在“纠结”中选择加仓试水
一边是不断创新高的股市,另一边是年化收益率不到2%的理财产品。
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理财经理称,当前客户“在纠结中蠢蠢欲动”。
“我能感受到王阿姨的纠结,她其实不会炒股,以前因为买基金被伤过所以来了我们这里。真要说跟二级市场相关的操作,也就是偶尔去北交所打新,中签一次能赚几千块钱,属于比较低风险的。”张明告诉记者,他也很意外,没想到王阿姨还能去炒股。
“好像听说是券商那边有人带着她试试那种,不过目前感觉她还是蛮理性谨慎的,因为只是把一些低风险流动性高的理财产品资金转走,主要资金目前还在我们这里。”张明说,王阿姨说就试试,后期还会回来。“我觉得也正常吧,毕竟市场好难免会心动参与一下。”

权益理财好卖到“飞起”
“现在都不算是起点。很多大户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陆续转走资金去炒股了。”深圳某股份制大行资深的私行客户经理王鹏(化名)告诉记者。
“大资金不断撤走,我们绩效变低了。”王鹏说,他们也靠股市“发红包”弥补下失去的绩效工资。不过心态比较坦然。“资金的挪出是挡不住的。市场好他们肯定是要奔去,毕竟都是要赚钱的。”
在王鹏看来,这些客户的资金流向遵循“周期”,待他们获利了结后,钱还是会回来寻找稳健型理财。“感觉他们对市场有敏锐度,不愧是大户。”
不过,就目前而言,权益理财好卖到“飞起”。王鹏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渠道中权益理财销售业绩较往年翻了好几倍。与往日权益理财“推不动”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蛮多客户在咨询,毕竟收益率很可观。”
王鹏透露,现在他们开始卖基金、私募进行创收。“以前行情不好卖理财、保险,现在开始向权益资产倾斜。”
南北“存款搬家”流速差异
深圳、江浙等地区银行资金不断流出,给理财经理们带来“焦虑”。相形之下,其他城市的理财经理颇为“淡定”。
山西一位中大型城商行资深理财经理崔铭(化名)表示,“虽然我们也有一些客户挪出资金去炒股,但数量比较少,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小。”
“长期在银行买理财的基本都是低风险偏好型客户。虽然现在不错,不过有人心有余悸。毕竟,以前也有上涨一个月就‘泄气’的情况。有的客户不愿意折腾了。”崔铭称,虽然银行理财收益率低,但目前在山西地区很多人还是愿意买的。
“大家还在观望。随着后期市场的继续上涨,不排除很多客户也会陆续参与。”崔铭表示,感觉现在市场更像一根“干柴”,还需要再来一点“火星”,然后便可燎原。“我们其实也希望这轮行情能走慢、走久,让大家都赚钱。”
崔铭表示,当前推销银行理财,更大的压力不是资金持续流入股市,而是“股债跷跷板”中,债市收益率的不断降低,进而所带来的“固收+”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低。“这可能会倒逼客户最终舍弃固收+型理财产品、买入权益类资产。”他说。
为何而“搬”,去向何处?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7月,居民存款单月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与此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激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一减一增勾勒出资金流动的新轨迹。
存款搬家的背后,两大关键因素在发挥作用。一是无风险利率与存款利率下行,使得存款与替代理财品收益率差距扩大,这是居民存款搬家最稳定的触发器。
本轮存款利率调降始于2022年9月,2023年后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同比增速步入下行通道。 目前,Wind数据显示,四大行二年期存款利率、三年期存款利率、五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05%、1.25%、1.30%,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迈向“1时代”。利率下行直接推动了居民寻求更高收益的理财渠道。
二是资产赚钱效应形成,居民投资风险偏好提升。8月以来,A股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同时A股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都表明股票市场资金更为活跃。
那么,流失的居民存款都进入股市了吗?
对此,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本轮存款搬家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2024年期间,存款主要流向理财、货币基金、保险等稳定型资产;而2024年9月后,资金开始显现流入权益类资产的趋势。
从具体渠道来看,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已超过30万亿元。公募基金方面,2024年至今,货币基金和被动基金得到长足发展,2024年全年和2025年1月—8月,公募总体规模分别增加5.2万亿元和1.6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债券类基金规模均有较快增长。
股市方面,参考证券公司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判断流入股市资金方向。2024年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流入8200亿元(2024年下半年流入7500亿元),主要是2024年9月24日,伴随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布推动股市走强,吸引部分居民存款流入股市。
潜力几何?还有多少增量资金“在路上”
市场共识是:目前居民存款搬家进程启动但尚未全面加速,仍处于萌芽阶段。
宏观数据可帮助大家看清居民存款搬家的历史脉络。
例如,申万宏源策略团队认为,2022年以来居民存款规模提升、定期化加速,居民存款搬家程度也持续下行,短期A股市场赚钱效应初步恢复,居民存款搬家程度不再继续回落、但仍位于历史绝对低位,居民存款搬家正在萌芽,但尚未全面加速。

截至2025年7月,我国居民存款规模高达约160万亿元,而A股自由流通市值约为43万亿元——居民存款规模达到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近4倍。权益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在资金池。
在机构看来,过去多年牛熊周期,权益市场面临“股房跷跷板”的问题。但本轮市场没有这一约束,增量资金的天花板正在打开,权益市场有望成为居民资产配置迁移的下一站。
推动资金迁移的另一因素是大量高息存款到期需重新配置。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测算,2025年可能有9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设其中5%—10%的资金寻求更高的收益,则流出规模可能在4.5万亿元—9万亿元。不过他认为,“搬家”的存款不太可能集中进入权益市场,或倾向于以“固收+”类型的资管产品进行过渡承接,也能实现资金的“间接入市”。
中金公司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有何影响?能否助推牛市?
2005年以来我国出现过五次明显的居民存款搬家,分别为2006—2007年、2009年、2012—2015年、2021年和2024—2025年。从历轮存款搬家来看,低利率是推动因素之一,但资本市场表现才是核心因素。
记者从券商处了解到,存款迁徙趋势和对市场影响是机构客户热议话题。卖方机构普遍对“居民存款涌入催生牛市”的流行叙事持谨慎理性态度。他们认为这更多是市场热度的结果而非原因。
“居民存款快速迁徙资本市场,大概率是资本市场热度的结果,而非原因;是情绪波动而非观念转变。924以来,居民财富的额外流出并非单向趋势,同期资本市场表现形成一定共振。从历史经验来看,资本市场关注度较高时候,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的此消彼长可能会呈现高波动状态。”招商证券银行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说。
王先爽表示,如果市场过多将居民存款迁徙作为牛市的理由,那么短期资本市场微观流动性可能进入不可预测状态,对中长期资本市场良好发展未必是好事。相反,如果市场对微观流动性导致牛市情绪讨论下降,更多关注上市公司业绩和估值,也许居民财富逐步中长期配置资本市场和A股慢牛会同步实现。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也认为,居民往往在上涨后一段时间才会有存款搬家行为,而居民存款入场后将进一步放大股市赚钱效应,居民存款加速搬家入场后,2009年与2014—2015年分别助推上证综合指数上涨8.1%和48.3%。
他表示,根据历史情况,居民存款加速搬家往往对应牛市中后期,比如2009年居民存款搬家加速于7月,股市高点于8月见顶(间隔1个月),2014年居民存款搬家加速于12月,股市高点于2015年6月见顶(间隔4个月),存款搬家往往滞后于行情启动,是股市上涨后的结果而非原因。
编辑:格林
校对:乔伊
制作: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