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今年5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社交平台发文称“香港要利用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日前,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以下简称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服务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环球总裁梁瀚璟。他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价值。
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齐飞
中国基金报:一年多以前采访你时,你的职务是金融科技主管,现在是金融服务及科技、可持续发展环球总裁,职务的变化是否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能否介绍你现在的具体工作?
梁瀚璟:我现在负责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及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领域,致力于推动香港投资推广署负责这三个领域团队的融合,以更好地促进这三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中国基金报:能否简单介绍香港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
梁瀚璟:2016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金融科技督导小组报告》,擘画了香港金融科技的发展蓝图。自此,香港特区政府不同的机构,从政策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到监管机构——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再到香港数码港及香港科技园等园区,以及香港投资推广署,都在不同层面努力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些新的赛道如虚拟资产及第三代互联网(以下简称Web3)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华人及欧美、新加坡等地的企业及资本。有大型银行推出黄金代币化产品,不少基金公司也推出了虚拟资产ETFs,这些创新都是全球领先的。
中国基金报:过去一年,香港在金融服务及ESG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
梁瀚璟:最近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香港是全球第二大跨境财富中心,仅次于瑞士。按目前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速,预计到2027年,香港将超越瑞士成为全球第一大跨境财富中心。
要保持这个趋势,我们要努力推出更丰富、更优秀的产品,以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及富人到香港投资。过去一两年,我们比较看好的赛道是另类投资。例如,在绿色金融方面,目前香港拥有超过200只ESG基金;香港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已占整个亚洲市场的1/3,在亚洲排名第二,仅次于内地。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去年提出,要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绿色科技和金融中心,为此,我们近期推动了不少创新。例如,特区政府通过香港金管局在全球率先发行了代币化政府绿债。去年发行的首批绿债是以港币单一币种计价的,规模为8亿港元;今年不仅币种增加至4种——人民币、港币、美元和欧元,规模也增至60亿港元,并获超额认购。
中国基金报:香港金融科技周是香港每年的重磅活动之一,能否简单介绍今年的准备情况?
梁瀚璟:因为金融科技周越做越好,原来的会场空间不够了,今年我们计划把主会场放在亚洲博览馆,空间较去年扩大约30%。
今年人工智能非常火爆,因此,我们邀请了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企业的领导人来分享他们的最新发展。此外,我们已经邀请多个国家头部金融机构领导人,前来分享传统金融机构如何与虚拟资产融合发展。
另一个主题是内地企业出海。目前出海已经成为内地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希望能为此提供帮助。过去一年多,我们非常高兴地吸引了一些头部机构在香港设立其国际总部。
“抢人才”“抢企业”
中国基金报:香港近两年积极在全球“抢人才”“抢企业”,投资推广署是香港特区政府专责促进外来直接投资的部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过去一年你和团队的工作成果?
梁瀚璟:吸引内地及海外机构来到香港,既带来了投资,也创造了就业。例如,微众银行计划投资1.5亿元美元在香港设立科技总部,自然会从深圳及海外吸引高级别的科技人才,也会聘用本地人才。
此外,总部位于瑞士、管理资产规模约1500亿美元的全球顶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众集团也于一个月前在香港开业,致力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富人及家族办公室提供另类财富管理服务,同时希望在内地做股权投资。
中国基金报:你们不仅“抢企业”“抢人才”,还在“抢资本”,你们会如何服务好这些企业?
梁瀚璟:外地企业来香港,核心诉求有三个:找客户、找资金、找机会。我们的工作是打造生态圈。除了办活动外,更重要的是在充分理解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类型机构的需求之后,尽可能高效地配对,帮产品和服务找到用户,帮投资者找到投资方案,以及对接政府及监管机构,等等。
做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
中国基金报:过去一年多,你出访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梁瀚璟:2023年,我去了国内外15个城市,今年也差不多是这个节奏。
今年5月,我们带了一个约50人的代表团前往中东调研,成员来自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金融科技、Web3及虚拟资产等不同领域,有部分来自香港企业,更多的是内地企业。
我们用10天时间,去了利雅得、多哈、迪拜、阿布扎比等4个城市。当地政府安排我们高效地会见了他们的主权基金、央行、监管机构,当地的大银行、大机构、大家族,以及类似香港的数码港、科技园这样的“加速器”,还有一些优秀的创业企业。
此外,我们用一周时间去了几个欧洲城市。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与欧盟虚拟资产规则制定机构MICA的领导人以及草拟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此行我们还去了瑞士的一个叫楚格(Zug)的小城市。楚格被称为“数字谷”,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地位堪比电子工业的硅谷。我们建立联系已有数年,此次去参加了在楚格举办的数字谷论坛,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并与很多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也愿意帮助香港的Web3公司到欧洲拓展商机。这些机构也会组织一个瑞士代表团来香港参加金融科技周。
中国基金报:这一年多,你也去了很多内地城市,有何感受?
梁瀚璟:我感觉我们中国人很勤劳,也很优秀。不仅仅是北上广深,很多地方的企业都非常优秀,完全有实力出海。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内地省市,如山东、贵州的代表团来到香港交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即以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为跳板,向东南亚、中东等地发展。同时,他们也对Web3等新赛道很感兴趣。
中国基金报: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在帮助中国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梁瀚璟:众所周知,内地市场竞争很激烈,企业的毛利不高。最近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纷纷出海,在海外获得的毛利率是内地的数倍,极具竞争力。
中国企业出海,需要聘用熟悉当地市场的人才。过去数十年,欧美大型软件企业的亚太销售总部都设在香港,因此,香港汇聚了大量熟悉亚太市场且积攒了大量当地人脉的人才,可以迅速为内地企业打开当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