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增加,会增强你的幸福感么?
这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AngusStewartDeaton)在2008年一篇基于盖洛普调查的论文中,对于收入、健康和全球福祉所集中讨论的问题。
迪顿在研究中指出,生活满意度与幸福并不等同,高收入所带来的是生活满意度,并不是更多的幸福感,但低收入一定是与情感痛苦相关的。
“设计促进福利减少贫困的政策,首先有必要了解,个人在做出消费决策时的消费模式。”在公布上述决定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这样说道。而这正是迪顿在他整个学术生涯中一直坚持耕耘的领域。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要给穷人钱,先要理解穷人花钱的模式。
“相比于很多热门候选人来说,迪顿是国内朋友比较不熟悉的。但是他在应用微观经济学,尤其是消费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北京大学巿场与网络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助理陈永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以前微观经济学理论被认为是一个很理论性的东西,很少和实践结合,但是迪顿把理论和微观数据联系了起来,和纯而又纯的理论家相比,这些研究更接地气。
迪顿的三大成就
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和国际事务教授的迪顿,在三方面的成就不得不提:首先,在1980年前后,他同约翰·穆艾保尔(Muellbauer)一同创立了对不同商品需求的估算系统;其次,1990年前后,他在消费与收入之间联系方面所做出的研究;第三,近几十年以来,他以住户调查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对生活水平的测量和贫困问题的研究。
在学术生涯早期,迪顿专注于研究消费研究,这对于政府制定政策有着巨大意义。
譬如,当政府需要提高对食品的增值税,或对一个特定群体降低所得税时,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确保知道这样的改革将如何影响公众对各种商品的消费取舍,以及各个社会群体在这次政府行为中的得失。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在测试了当时的需求系统理论之后发现,他们不能准确预测需求如何伴随价格和收入而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同理性消费者的假设不一致(经济学中假设人是理性的)。当然,对于这一结果,也可以解释为消费者本来就不是完全理性的。
然而,迪顿在研究中解释了彼时的需求系统理论为何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消费者选择。摆在他面前的挑战是,建立一个新的需求系统模型,既能反映社会需求模式,又能简单到可以在统计学上进行预测和运用,这也就是迪顿在1980年同穆艾保尔一同提出的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lmostIdealDemandSystem,AIDS),这是一个理解消费者行为的重大成就。
该模型具有明显的优势:足够简单,能对任何一种需求模型给出一个任意的第一位近似值;能满足微观经济学选择公理,而且还能完美地聚合消费者而不通过调用平行线性恩格尔曲线;该模型有一个由家庭预算数据构成的功能形态;能通过在固定参数上的线形约束来进行同次性和对称性检验。
35年后,历经其他研究者的改进,这一近似理想需求系统仍是研究经济政策影响、设计价格支出、在国家之间比较生活标准的标准工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