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附近的海洋岛公司未受灾,吴厚刚此前公开表示,冷水团应该找专家讲更明白。獐子岛镇惠民办的张主任则对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自己以前也不了解冷水团,在听了专家解释后才了解冷水团是怎么回事。他表示,冷水团致灾是专家所认定,是扇贝绝收的主要原因。
而在发布扇贝绝收公告的同时,獐子岛称冷水团得到了中科院海洋所会议纪要的证明,并发布了相关会议纪要。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海洋所负责人稍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未对獐子岛扇贝绝收导致的8亿元巨亏进行定灾。
在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位高级工程师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监测中心主要是以监测沿海海水表面水温、台风等为主,并没有监测獐子岛受灾海域深海水底状况。不过,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冷水团致扇贝绝收,自己也有疑惑。
记者们:职业探秘人,有一种敏感叫獐子岛
面对投资者“生要见贝,死要见壳”的诉求,以探询真相为己任的记者们先后扎堆獐子岛。虽然事件已过一周,但中国基金报记者在不大的獐子岛上仍遇到来自北京和广州的4位媒体同行。
中国基金报记者刚刚入住獐子岛上某农家山庄,个体老板就来询问身份。该老板表示,镇政府要求发现记者入住要汇报。随后记者在海边、路边接触多位岛上居民和船员,一听记者要打听扇贝绝收和冷水团的事情,他们不是立即走开,就是说冷水团专家都说不清,你也别问我们了。之后多位当地居民透露,镇政府通过党员干部、社区、居民组层层开会的方式,下达了“封口令”。
记者向镇政府求证此事,一位赵姓宣传委员解释确实开会了,“是因为‘冷水团’是专业术语,让他们不懂的就别说了”。
即使在大连市,獐子岛也成了敏感词。
2012年,大连当地一家名为蜂巢投资的研究机构就已经发布对该公司的看空报告指出:“未来公司虽有成长空间,但公司经营管理混乱,致使产生苗种被换成砖头,导致亩产减少,造成业绩产生较大的不稳定,未来这种风险可能仍然存在,公司不断在市场圈钱,但自身对运营资本控制不力,资金被公司以外关联方占据,对存货控制能力差,严重占用资金, 盈利能力受变动成本影响很大,经营性现金流很差,运营效率下降,公司未来应加强自身经营管理和对变动成本控制。”当中国基金报记者联系蜂巢投资相关负责人采访时,对方称不想就此发表任何看法。
而作为獐子岛的扇贝苗供应商之一的壹桥苗业,在中国基金报记者提出采访并发送相关采访提纲后,截至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稿之时,也并未就当年獐子岛采购贝苗情况进行回复。
监管层出手 真相或已在路上
獐子岛扇贝绝收,究竟是冷水团天灾,还是在天灾之外另有真相?
数据表明,在今年出现绝收之前,獐子岛扇贝的亩产就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情况。自2012年开始,獐子岛的亩产就开始出现下滑。据国信证券水产行业分析师杨天明此前估测,獐子岛2012年虾夷扇贝平均亩产在50公斤~70公斤范围之内,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其2011年的110公斤/亩。
财务数据也显示,这两年獐子岛的境况每况愈下,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98亿元、1.06亿元和9694万元,直至今年前三季度巨亏8.12亿元。这表明獐子岛的经营形势下滑已早有前奏。
岛上一位渔民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这几年不仅亩产下降,扇贝的个头也越来越小,把还没长好的就提前打捞出来。因为苗被偷工减料,打捞时不够,就把其他地方还没长够的也捞出来。
而在獐子岛海产品中转的獐子岛公司金贝广场的场地,一位家住附近的出租车司机也向记者表示,獐子岛的海产品这几年质量都在下滑,一些扇贝还没完全长成就捞出来了,可能是为充量,这样的贝也卖不出好价格。
“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扇贝不会说话,但数据不会沉默;真相也许深埋海底,但投资者的知情权不该深埋海底。”接受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揭示真相需要监管层界入。令人欣慰的是,11月4日,深交所就扇贝绝收发函给獐子岛,要求公司进行自查。11月6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就业界质疑獐子岛财务造假问题表示,证监会目前正在就相关情况进行核查。
真相,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