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湾区创客说·发现独角星芒|走进智能驾驶独角兽企业元戎启行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5-03-13 22:43
【导读】湾区创客说·发现独角星芒|走进智能驾驶独角兽企业元戎启行

【编者按】南海之滨的创新热土上,深圳以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极致密度,孕育着改变世界的科创力量。“20+8”赛道奔涌的“深圳军团”背后,是政府“放水养鱼”政策活水、创投资本浇灌以及产学研用贯通生态的三重共振。

中国基金报联合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深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共同推出《湾区创客说·发现独角星芒》,解码科创力量的硬核突围、透视资本浪潮的前瞻势能。让我们穿过深圳湾的摩天楼群天际线,发现照亮湾区未来的星芒轨迹。

中国基金报记者 牛思若 张莉

“智能化下半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头部新能源车企和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都开始讲述各自的“端到端”故事。

作为最早一批落地“端到端”的智能驾驶技术供应商,成立于2019年的元戎启行,目前已完成6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5亿美元,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又一家独角兽企业。

“以AI为核心、技术的前瞻性、制造爆品”——元戎启行技术合伙人、副总裁刘念邱在与记者交谈时,用这三个词来形容元戎启行。

如何理解“前瞻性”?从提出传感器的前融合,到率先提出不依赖高精地图,再到切入“端到端”模型的开发,对于元戎启行来说,一路成长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变革,这也正是智能驾驶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自2020年起,元戎启行率先布局“无图”技术路径,摒弃依赖高精地图的传统方案,实现全域智驾。

随后于2024年推出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端到端智能驾驶平台DeepRoute IO,并与长城、smart等车企达成深度合作,量产车型覆盖SUV、MPV、越野车等多个品类。

从“功能执行”到“认知决策”,AI和算法的狂飙也让智驾演进路线发生剧烈变化。在“端到端”模型的基础上,元戎启行也表示将进一步推出融合视觉、语言、动作的VLA模型,迈入AI 2.0时代。

“可以真正像人一样去思考,不断迭代如何驾驶得更好,这样的智能驾驶系统才是消费者想要的。”刘念邱向记者表示。

然而,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迭代浪潮仍如火如荼,“内卷”似乎又再度升级。在比亚迪官宣“天神之眼”,一举将智驾门槛拉低至10万元以下之后,针对“智能平权”的讨论便从未停歇。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智驾之间,亦有区别”。对于元戎启行来说,似乎也是同样的看法。

谈到“巨头入局”是否会再次引发价格战时,刘念邱直言:“我们觉得其实还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第一位的还是性能和体验,然后才考虑成本。”

在比亚迪、理想、吉利等头部车企频“放大招”的同时,类似于元戎启行这样的技术企业,是否能获得更多合作订单,还是会被车企的自研团队挤压?他们将在未来交出怎样的答卷?本次中国基金报专访也将揭晓答案。

“智驾平权”已至

中国基金报:今年“智驾平权”在汽车圈特别火,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刘念邱:“智驾平权”本质上反映的是智驾这个产品,在咱们的消费市场将得到一个大范围的普及,本质上也是市场对智驾产品的认可。2024年我们认为高阶智驾已经提前进入了“平权”,因为二三十万元以上的车辆基本上都标配了智驾。

今年年初提出来的“智驾平权”,实际上是将智驾的覆盖范围从过去的高端车型下探到了十万元左右的车型,让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消费者都能够感受到智驾的方便性、真正接触到智驾,并且知道智驾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其实对整个行业来说,我们认为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基金报:你判断2025年会是自动驾驶行业爆发的元年吗?

刘念邱:肯定是的。因为过去标配智驾系统的车辆只占新能源车总销量的一小部分,可能只是个位数的覆盖率。但当“智驾平权”把智驾覆盖到十几万元左右的车型时,其实就已经是两位数以上的覆盖率了,已经突破了过去我们所认为的——产品在初期有一个快速增长期的临界点,所以我们非常期待2025年智驾的表现。

“让汽车变得像人一样思考”

中国基金报:元戎启行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也是深圳独角兽中的一匹黑马,能不能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一下它?

刘念邱:首先,我们是一个以AI为核心的公司;其次,我们是一家非常有技术前瞻性的公司;最后,我们是一个“智造”爆品的公司。

中国基金报:怎样理解“技术的前瞻性”?

刘念邱: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最开始从2016年,当时智能驾驶技术基于L4 Robot taxi走高清地图方案,采用的是多模块后融合;元戎启行其实在2017—2018年,就最先提出了传感器前融合,引领了感知能力的大幅提升。

2020年,元戎启行又率先认识到,基于高精地图方案其实非常难以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商用,因为它受限于区域的部署、高成本和更新效率,所以我们首先提出——不依赖高精地图才是未来的方向,而且果断地全面贴向这个方向。

而后在2022年,我们又认为车辆如果要真正应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场景,靠过去这种规则的开发方法,其实没有办法去应对迅速增长的覆盖面积和使用人群的需求,所以我们再次果断地切入到了“端到端”技术的开发。

今年,元戎启行又会推出基于VLA的智驾系统,它最大的特点是导入了大模型语言的推理能力,让车辆可以真正地像人一样去思考应该如何驾驶会更好,能够让车更好地与周围交通参与者交互、博弈。

中国基金报: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路线是非常快的,未来智能化技术的变迁会不会越来越快?

刘念邱:智能驾驶到今天这一步,已经走过了非常长的路程。比如说从过去的感知规划网络、决策网络,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更大的模型。接下来它会变成一个更加由数据驱动、由模型驱动的产业。

中国基金报:“让汽车变得像人一样思考”,如何真正地实现这样的完美场景?

刘念邱:这个其实就是“端到端”带来的好处,因为“端到端”本身是让车辆向我们筛选出来的司机驾驶行为学习,学习司机如何开车、如何在不同的复杂场景下做决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并不会出现过去自动驾驶技术所产生的机械感,其实这就是基于规则模式的切换。

那么,基于“端到端”的智能驾驶技术、纯粹向人学习,它就会带来这种丝滑感和拟人感。在添加VLA之后,你会更加感受到它有一个思考过程,好像真的是司机在驾驶。

中国基金报:真正地普及是不是也需要一个过程?

刘念邱:最新的VLA技术肯定是基于“端到端”的能力,同时它也非常依赖于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发展,这两者都非常关键。那正好到了今年,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已经非常快了,“端到端”模型也在道路上获取了大量数据,模型本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所以结合这两点,我们认为今年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去推出VLA。同时芯片也会有一些更新换代,能带来更好的算力和更低的成本。

但是我们会发现,技术的迭代其实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感知度是比较低的。在使用智驾方案的时候,怎么样能够去把这种概念普及到普通的消费者身上,我觉得“智驾平权”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件推动。

在我们看来,“智驾平权”真正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到智驾带来的好处。虽然低成本车型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可能只能够覆盖高速或部分城市快速路等一些场景,但也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智驾的好处,相信他们之后会主动地去了解智驾。

中国基金报: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你如何理解智能驾驶下车辆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

刘念邱:其实现在的智驾,严格来说还是在追求一种“人车共驾”的状态,还不是真正的“车辆代驾”,还不能完全替代司机去承担车辆在道路上所有的行驶安全问题,还需要人去关注道路上的状况。

但是因为智驾的方便性,它确实会大幅降低消费者在开车过程中的驾驶负担。例如开长途车时,无论是脚踩油门,还是手一直在打方向盘,其实都挺累,智驾能让你解放这部分压力。

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建议消费者能够去关注道路状况和车辆的驾驶情况,就算使用智驾也不能完完全全地把车辆直接交给它,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还得共同运作着。

“头部智驾玩家都是非常拼的”

中国基金报:元戎启行近年来的爆发还是非常迅猛的,你提到的关键词之一是“智造爆品”,如何理解?

刘念邱:我们跟车企要紧密合作去打造一款车,让这辆车全方位都能满足我们目标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希望它真正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和喜欢,而不是认为这是个新功能,先在一小部分车上去尝试,这其实是两种心态。

当我的目标是打造爆款的时候,我是希望更多人去用它,那么我就要做好准备,去承担更多人的评价和质疑。其实我觉得有了这样一个心态,可以让我们真正去把这个产品打磨得更好,更多地去考虑它在各种场景下如何跟不同的人进行交互,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挺重要的一点。

中国基金报:请分享一下元戎启行未来的规划。

刘念邱:我们还是会跟合作伙伴一起去深度探索用户的刚需,不断优化系统,力争为用户带来更多、更好的体验。

我们看到有非常多头部品牌的车企已经入局。我觉得对于行业生态来讲,大厂入局首先就是带动非常大的舆论声量,他们会进一步造势,让消费者觉得智驾其实就是一个车辆的必要功能;他们会去告诉消费者,智驾有什么样的好处、在不同场景下可以怎么用,所以我觉得这有一个带头示范作用,帮行业去做科普。

另一个方面,头部车企也会做很多活动,让消费者去体验这些智驾,各家车企都有自己的一些粉丝。也有些人可能不一定是粉丝,但他们看到这些内容之后,会去关心自己喜欢的其他品牌是不是有类似的产品。所以这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互动和循环过程。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这当中的竞争?

刘念邱:竞争是大家发展的动力。最近这几年智驾基本上每年都有新的大架构更新,不断改善消费者的驾驶体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智驾有点像前些年的手机,不管是性能表现,还是在成本上,每一年都会有大迭代,让消费者觉得确实不一样。

中国基金报:对企业来说,技术研发的压力会不会很大?

刘念邱:确实很大,目前智驾头部的几个玩家,都是非常拼的状态,就是为了尽快让新的技术落地,能够面向消费者。虽然这个挑战非常大,但我们也很有信心。

中国基金报:技术的演进是被市场倒推着走的吗?

刘念邱:其实应该是共同推着走。因为我们本身在行业中算是技术的一个引领者、领先者,所以我们一方面也“卷”行业技术的变革。但反过来说,行业整体的普及速度也在倒逼我们跑得更快,所以就变成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中国基金报:这会给企业带来生存压力吗?

刘念邱: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压力,但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如果没有技术持续的迭代,我们很难与头部车企竞争。正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的技术还需要继续快速迭代,才有我们创业公司的一个机会。

中国基金报:这个过程中元戎启行如何做到率先感知到技术迭代的风口?

刘念邱:我们以AI为立足之本,元戎启行本身的核心团队一直都是在深度学习AI的。我们与最前沿的学术界也有很深的联系,我们能够准确预测AI技术发展的方向。

因为AI技术分支非常多,同时我们在智驾上的钻研又非常深,所以我们能够很早就确定最新的AI技术哪一部分适合被工程化和产品化。我们有前瞻性的视野,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能够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根本要素。

中国基金报:激烈的竞争会致使智驾技术再度走向“价格战”吗?

刘念邱:我们觉得还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第一位的还是性能和体验,然后才考虑成本。

中国基金报:元戎启行是在深圳成长起来的一家公司,想问一下为什么会选择深圳?

刘念邱:首先,大家都说深圳是“中国的硅谷”,因为智能驾驶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算力,同时我们需要改车。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快速迭代,深圳周围的这些产业链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

过去有几个项目,我们可能两三天就把一辆传统车改造成了一辆自动驾驶车给客户进行展示,离开深圳这样一个环境其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另外一点就是深圳市对新科技非常开放和包容。我们早期在做道路测试的时候,就可以在CBD区域做。深圳也是国内第一批开放了城市市中心CBD区域去支持道路示范运营测试的城市,这让我们积累了非常多的复杂城区环境自动驾驶的经验,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助力。

还有一点就是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它对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强的。无论是全球的海归人才,还是国内的一些高校毕业生,都愿意到深圳发展,对于我们去吸引优秀的人才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国基金报:请谈一下未来愿景。

刘念邱:我们觉得未来的汽车会成为一位伙伴,现在的汽车可能还是有一些局限性的功能,它的交互还非常有限。未来的汽车应该变成了一个生活空间,你可以跟它说想要什么、想去哪里,甚至是旁边的人也可以跟它说“能不能稍微让一让”。

元戎启行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发展通向物理世界的通用AI,最终去赋能各行各业,然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便利,这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