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张玲
三季度,债市调整,债券基金规模202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下,后续债市仍然具备较好的机会。为提升产品收益,建议密切关注财政、货币政策动向,保持投资策略的灵活性、前瞻性。
首次出现季度规模下降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债券基金整体规模为10.25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减少3300亿元。这是2023年以来债基首次出现季度规模下降。
“三季度债基规模下降集中出现在9月份。”汇丰晋信基金固收研究副总监、投资经理吴刚表示,9月中下旬以来政策频出,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更倾向于增加权益资产的配置。
鹏扬基金高级策略分析师魏枫凌认为,债基规模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影响。三季度末,债市收益率走低的同时股市快速大幅上涨,投资者对货币与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预期抬升,部分摇摆资金卖债买股。
不过,债基整体规模减少,被动债基规模仍保持上升势头。根据中金公司测算,截至三季度末,被动债基规模突破1万亿元,已连续6个季度增长。
对此,吴刚表示,首先,被动债基的管理费、托管费相对较低,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低成本的产品;其次,被动债基的投资组合透明度相对较高,交易也更为便利,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直接交易债券ETF。
魏枫凌认为,被动债基标签鲜明,可以实现对久期、券种、主题(如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发行人行业)等特定配置需求,部分债基还具备鲜明的股债对冲属性和票息优势,吸引部分更为成熟的投资者将其作为配置和交易的工具。
国联基金认为,近年来利率波动幅度收敛使得主动管理型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增加,导致投资者更倾向于低成本、低费率的被动债基。尤其在资本新规发布后,被动债基相较主动债基的风险权重更低,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配置被动债基。
不过,被动债基也存在一定的劣势,灵活性较弱,难以及时调整投资组合;投资策略相对固定,无法满足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
债市具备长期机会
9月底,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A股大幅反弹。与此同时,“股债跷跷板”效应显现,债市回调后陷入震荡。
吴刚表示,在政策频出的环境下,债券投资要更加关注央行政策的实施情况。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创设新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体现出维持资本市场流动性稳定的决心。在流动性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债券市场出现大风险的概率较低。此外,降息、降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操作,将持续引导社会广谱利率下行,有利于维持债券市场稳定运行。整体来看,四季度及之后,债券资产仍有望获得较好的收益。
国联基金表示,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正经历重大转向,政策基调仍然强调稳增长,注重预期管理。这种政策导向有助于缓释尾部风险,缓解短期内预期和信心不足的问题,但核心问题仍需要政策落地和效果的支撑。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下,长期利率中枢预计难以大幅上移,债市仍然具备长期繁荣的机会。
密切关注财政、货币政策动向
债市调整之下,债券基金积极调仓应对。
在提升产品收益方面,吴刚指出,在流动性环境较为稳定、宽裕的情况下,通过适度增加杠杆提升资产端收益或是可行的方案之一。此外,在一揽子政策持续落地生效的过程中,中短端债券资产的确定性相对更高,可以通过灵活参与中短端债券交易为产品增加收益。
魏枫凌表示,利率债策略上,注意关注宏观政策对通胀的影响。如果能够保持低通胀或温和的物价抬升,货币流动性继续保持宽松,则依然可以择机做多。在通胀抬头、货币政策收紧之前,利率可以区间震荡交易。如果通胀上行趋势确立,货币政策收紧,利率将会反转。目前来看,宏观政策的目标在维护金融稳定和扩大总需求之间略偏向前者,通胀的风险比较有限。
信用债投资上,魏枫凌表示将通过相对价值选券把握配置时机。“财政政策对于化债表述积极,城投债安全边际继续提升,但目前多数城投债的利差的相对价值已不突出,仅部分短久期弱资质城投有一定利差压缩空间,但也需要有资金配置需求的配合。”
国联基金表示,会采取中性偏防守的策略,投资组合维持中性久期,以应对市场潜在波动风险。在资产配置上,利率债与信用债均衡分布,信用债投资于银行、国企、城投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以降低信用风险。同时,密切关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动向,保持投资策略的灵活性与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