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报

六位公募首席两会前瞻: 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健 科技创新贡献发展力量

2024-03-04 07:30  电子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李树超 曹雯璟 张玲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于2024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

在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之际,金融机构人士关注哪些热门话题?对于今年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期待?资本市场将有哪些投资机会?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六位公募“首席”,他们分别是大成基金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创金合信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鹏扬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金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刚,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共同对今年全国两会进行前瞻性探讨。

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目标、财政和

货币政策等

中国基金报:你对今年的两会有哪些期待,会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姚余栋:今年两会前各种政策和会议密集发布和召开,年初以来超预期的降准降息,或许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依旧会是稳经济、稳信心的灵活工具;两会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议则更加直接地点明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是扩大内需的阶段性抓手,党中央稳经济促发展的决心非常明确。

我认为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了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政策组合拳的推进与使用,人工智能、算力为主的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等。

陈洪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作为基础。中国经济还处于动能修复回升的阶段,需要关注GDP、就业、通胀等发展目标。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在诸如产业规划、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安全发展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

陈显顺:全国经济增速的增长目标、财政赤字率目标,以及科技成长、央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的部署都值得期待。产业政策的重点领域值得关注,尤其是近期市场交易热点集中的人工智能、算力、机器人、央国企改革等领域,两会期间的产业政策部署往往能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趋势有所指引。

杨刚:重点关注宏观政策定调和产业政策部署等方面有何新的变化。围绕扩内需方面的部署,消费和投资方面的新动向也值得关注。产业政策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应是经济工作内容部署的重心之一,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曾对这一方面进行了重点安排,可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是否会有新领域新思路的变化。此外,进一步推动央国企改革和振兴资本市场方面会否有新的部署,也值得留意。

魏凤春:对今年两会市场期待的重点是,在经济进入过渡期、产业更替的关键时刻,政府如何更好地将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扩大内需,先立后破、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求落到实处;具体的关注点包括GDP增长率、财政赤字率、物价增长率等数据的预期等。

李湛:首先,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一系列经济指标目标的制定,包括全国经济增速目标、物价目标、失业率目标等。其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也需要重点关注。再次,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在基建投资、消费、对外开放等领域作出当年发展的重要部署。最后,还需关注两会在产业方面的布局,例如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的具体行业领域;针对重点领域改革的安排等。

预期2024年经济增速保持稳健

中国基金报:中国经济破浪前行,2023年全国GDP增速达5.2%。你对2024年经济增长如何预期?

陈洪斌:2023年GDP实际增速为5.2%,2024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有望保持在5%左右。主要拉动因素包括“三大工程”为民生补齐短板,财政支出加力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和消费等。我国正在进行经济增长转型,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在关注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质量也不可或缺。

魏凤春:我们预期政府将会把5%上下作为202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在具体的增长贡献中突出新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分量。

姚余栋:年初以来省级两会相继召开,总结各省对于今年经济目标的预期可以发现,即使没有了基数效应的支撑,绝大部分省市依然没有明显下调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这表明各地在调结构的同时依然将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基于此我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依然将维持较好增长,中国的高质量增长将会是令人充满信心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陈显顺:预计今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可以达到5%,在2023年基数较高的背景下,这一目标整体积极,地产风险的化解、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将是重要的方面。同时,2月份LPR调降幅度超预期,货币政策后续宽松依然是大趋势,叠加刺激内需、鼓励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推进,经济新增长动能有望继续壮大。此外,今年通胀目标预计定到2%左右,全年国内通胀水平将保持温和回暖态势。

李湛:综合宏观经济压力和内生韧性来看,我们预计2024年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健。一方面,2024年经济有高增长诉求。一则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进促稳”,高质量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更突出短期的目标,意在“以发展促稳定”,因此仍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二则实际经济增速增长仍是必然要求。地方两会加权经济增速目标为5.3%,全国增速目标可能为5%,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增长的态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受关注

中国基金报:科技创新是每年两会必谈的重要话题。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预期,预计会在哪些方面重点推进?

陈显顺:“新质生产力”所包含的主要发展方向值得期待,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两大主线。人工智能方面,海外最近的技术突破凸显了我国加大在AI领域投入的必要性。高端制造方面,在政策支持下,高端制造业国产替代的增量空间广阔,尤其是航空航天、机器人、芯片等高精尖制造领域。

姚余栋:我认为本次会议会继续深化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科技、创新、数字化等领域落实更多精准有效的重点政策。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积极的成效,但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魏凤春: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领域包括: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从发达国家目前的技术潮流来看,算力与人工智能将是主要突破口。

李湛:从地方两会透露的信号看,今年产业方面将继续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转型升级,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并举。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较多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航空等;未来产业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低空经济等,这些细分领域或是今年以及中长期科技创新的努力方向。

围绕新兴业态促消费

中国基金报:近年来,为了扩大消费,多项政策发力满足需求并释放潜力。你预计在扩大消费和需求方面,会有哪些政策方向,有何建议?

陈洪斌:从消费结构来看,除了餐饮消费以外,网络消费、绿色智能健康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场景的消费同样有所恢复;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这些领域在2024年同样值得期待。

姚余栋:考虑到近些年政府大力提倡的绿色低碳消费,我认为下一步政策方向上大概率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电子产品下乡、充电桩建设、家电“以旧换新”等按照能效水平予以差异化支持;预计本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或将以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在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的同时,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杨刚:扩大消费政策或围绕支持大宗消费、入境消费、支持数字健康文旅等新兴消费业态展开。在政策建议上,我们认为,支撑消费持续修复的背后,更多要靠居民收入预期的改善。

陈显顺:结合春节期间服务型消费修复程度大于商品消费的情况,从居民角度,预计文旅、国货等新消费以及家电、汽车等传统消费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从政府企业角度,建议关注大规模设备更新,后续可能会有设备更新专项再贷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等政策工具出台。

魏凤春:扩大消费和提升需求的重点是稳定预期,特别是政策的预期,让消费者的工作和收入能够产生稳定预期。其次,降低利息、增加补贴也都是增加消费者收入提升需求的良好举措。

财政政策或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中国基金报: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抓手”,在宏观政策调节方面,今年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发力?

姚余栋:今年财政政策的总基调可能更加侧重于“发力”,预计中央财政会更加积极。去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认为这是中央财政从稳健向积极转化的开始。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抓手”今年有着巨大的发挥空间,预计将形成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财政政策组合拳,以高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魏凤春:财政应该成为当前宏观政策的核心,以此来统筹整体政策实施。财政首先要在风险防控方面发力,确保区域性风险不演化为系统性风险,对地产、城投以及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可放松。其次,要在经济扩张方面发力,提升赤字率,保证经济总需求持续提升,在这方面也可以继续增发长期国债,以时间换空间。最后,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方面发力,加大补贴,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陈显顺:预计今年的财政政策会在延续稳健基调的情况下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呵护作用;主要的发力点可能会在专项债范围扩大和地方财税体制改革上。一般公共预算方面,预计2024年的赤字率可能在3%或者更高一些,同时可能继续新增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应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对地方财政支出的挤出。地方专项债方面,可以预见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考虑下,新增专项债规模可能继续扩大,充分发挥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此外,央地财权改革也可能被提上日程。

杨刚:为应对部分地方政府“降杠杆”带来的收缩影响,中央及财政强省大省的地方财政需要发挥更重要的关键作用。投向的领域方面,除中长期重大工程项目以外,地方上的中小项目亦需要投资参与补缺,以利于带动当地的就业;除基建领域外,为应对地产销售和投资方面持续的较大压力,财政资金也可向相关方向有所投入;针对性财政政策须更有效助力实体消费,而不单在投资层面不断加码。

货币宽松仍有一定空间

中国基金报: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初以来央行已经降准,LPR大幅降息,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如何判断?是否还有下调空间?

李湛:年内货币政策仍有一定调整空间,但超预期的可能性较低。一是经济增长的需要,今年稳地产、化债等措施需要金融体系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地产和居民预期企稳之前,融资成本仍有下行的必要。二是当前的实际利率在我国历史上和国际间比较均属于较高区间,偏高的实际利率会造成投资和消费的收缩,不利于经济修复。若要扭转实际利率上行态势,名义利率需要继续下调;三是下半年美联储可能会开始降息,我国降息的制约因素有望减弱,政策空间被打开。

姚余栋:今年货币政策的操作可能仍以总量为主、结构为辅,降息、降准仍具有必要性。我们欣喜地看到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的总基调并没有变化,预计今年仍可能会有降准降息的出现,稳健的货币政策导向依然坚定。

魏凤春:在美联储迟迟不降息、中美流动性对流、外汇稳定具有战略意义的背景下,2024年央行在降息方面的空间相对不大。在化解房地产风险和提升消费能力方面,央行更多的操作会在长端而不在短端。货币政策将继续以结构性为主,对流动性量的调整优先于对价格的调整,外部稳定性继续置于政策首要的考虑。

陈洪斌: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依然有继续操作的空间,有关部门继续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利率有望保持平稳。同时,今年将继续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在促进结构调整方面,今年货币政策或将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支持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各方合力提振市场信心

中国基金报:今年全国两会对资本市场有何预期?对资本市场信心恢复和健康发展有何政策建议?

李湛:两会有可能再次提及资本市场,体现政策对于资本市场发展与投资者关切问题的重视。在稳市场、稳信心方面,一是要强化各行业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稳定市场预期。二是可以加大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健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投资运作制度;三是完善上市退市制度,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制度安排,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魏凤春:建议根据成熟市场的规律和实践,适应资本市场定位的重大变化,将资本市场的失灵纳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管控的框架之中,同时将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视同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高地。具体措施上主要是加强法治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交易的三公原则。

陈显顺:预计两会期间关于资本市场的讨论仍会围绕优化市场生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等方面展开。政策建议上,第一,适度放宽对注销式回购的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开展注销式回购,加大对以股权激励、员工持股为目的的回购行为的审查监管。第二,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提高内资定价权;建议进一步加大央国企资金、保险资金等内资入市力度,形成稳定市场和预期的合力。

杨刚:制度建设方面,对于IPO上市,建议加大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把控,显著提高中介机构违规处罚力度;在回报投资者方面,建议更积极地鼓励和正面引导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鼓励通过回购注销等形式做好市值管理;针对股东违规减持、变相减持等行为,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可考虑增加对不同类型股东减持行为的条件约束,或把股票减持规模与企业经营绩效相挂钩等。

陈洪斌:需要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汇聚各方合力,提振市场信心。建议严把IPO准入关,加强上市公司全过程监管,出清不合格上市公司,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投资回报。坚持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规范各类交易行为,提升制度公平性。发展壮大专业投资力量,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坚定不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夯实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加大对各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股市或处于筑底回升阶段

中国基金报:对后市怎么看?有哪些结构性机构值得期待?

李湛:经过前期的调整,春节后股市或处于筑底回升阶段。两会后,年内经济目标和政策基调确立,弱出现预期差可能导致市场短期调整。中期来看,仍需关注实体经济修复的情况、市场对三中全会政策的预期、市场风险偏好的改善程度等。行业方面,与两会相关的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政策利好逐步释放的央国企等主题或存在机会。

魏凤春:随着权益市场的反弹,市场下一步的趋势、结构与节奏的决定力量向基本面转移,这个基本面既包括宏观层面,也包括产业层面。广义上讲,投资者需要布局房地产后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并不是单纯的科技,而是要贯通科技、消费、金融和周期。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科技,还要带有大众化、稀有金属、智能化、新能源、品质消费、环保等特征。

陈显顺:股市底部已经探明,对后续行情保持乐观。结构上,建议关注科技成长、红利、设备更新三条主线。一是以AI产业链、高端制造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方向,政策支持叠加产业趋势向上的催化下,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增量空间仍然广阔。二是红利方向,在长期利率下行趋势中,高股息资产具备较高的性价比。三是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方向,包括汽车、食品饮料、医药等。

杨刚:未来,如重磅政策确实带来经济预期的较大变化,主题行情或将显著切换为基本面驱动,市场修复将更为持久。当前的结构性机会选择上,尚未修复到年初水位的机器人、卫星互联网、医药、军工、电子等偏成长方向或仍有一定的修复空间;高股息资产也仍有配置价值。此外,今年央国企市值管理的持续推进和预期分红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提升相关方向的投资吸引力。

陈洪斌:2024年,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内外双循环依然是A股市场要把握的主题。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已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工业制造产能,加上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主导,其实已经具备了诞生伟大的全球化公司和细分行业龙头的土壤。从内部环境看,我们对2024年扩大内需更为乐观,许多行业的竞争格局有望逐渐转好,企业盈利改善,给投资者带来机会。

微信公众号

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一个全新媒体平台,覆盖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和社交媒体渠道, 辐射近3亿人群,海内外400多家财富机构正在关注。独家、深度的财富资讯,尽在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机会宝

扫描二维码添加《机会宝》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旗下平台,资本市场的约会神器,让上市公司和机构零距离.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机会,让机构提前感知投资风向.

英华理财微信号

英华理财微信号

您赚钱,我高兴!中国基金报旗下专注理财的理财君,每天为您提供第一手理财资讯,为您采访各位投资大佬,为您统计整理实用数据.关注我,一起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