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2023年是中国基金业成立25周年,在25年的发展历程中,“组合投资、强制托管、信息披露、每日估值”四大基础性制度奠定了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其中,托管制度发挥了稳定市场、风险监测和机构联动的作用。自成立伊始就实施托管制度的中国基金业,也成为资产管理领域运作最规范、信息最透明的行业。
日前,中信银行托管部总经理杨璋琪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托管人从最初提供基础托管服务的后台机构,逐渐转型成为金融市场的资源整合者,在我国金融市场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发挥了巨大作用。站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将在做好托管本源业务的同时,聚焦客户价值提升和增值服务,围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在新时期承担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10年激增13倍
我国托管市场总规模达190万亿
1998年,中国资产托管业务随着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破茧应运而生。25年来,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蓬勃发展,由公募基金发展到券商、保险、银行、信托、养老、私募等多个领域全面铺开。
资产托管业务作为承载资产管理行业专业化运作的底层基础设施,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红利。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国托管市场总规模由2011年末的13.8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90.75万亿,实现了几何量级的扩张。
据杨璋琪观察,回首中国资产托管行业25年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比较显著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年~2010年,在这一阶段托管业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末全国托管资产9.48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和保险托管资产占主要份额。
“当时具备资产托管业务牌照的机构仅限于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获取主要依托于银行渠道对公募基金和保险产品代销,同时基础营运能力也是托管业务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销托联动’的能力和托管专业营运能力是这一阶段托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杨璋琪称。
他表示,在此阶段,各家托管机构一方面加强托管与代销业务的协同,另一方面也着力构建坚实的基础托管服务,包含账户管理、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四个基本方面。同时,托管业务的底层规则基本得到确定,托管基础服务得以夯实。
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2017年,得益于在此期间资产管理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也被称为“大资管时代”,此时托管业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由2010年不足10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7年末的141.5万亿元,6年时间规模扩大了14倍之多。
杨璋琪认为,由于市场扩张导致的业务需求大幅增加,这一阶段的资产管理机构看中托管机构对托管业务的落地效率、运作能力、产品范畴、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成为资产管理机构选择托管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资产托管机构的牌照持有者增加了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五大行在公募基金和保险托管业务上仍然保有优势,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理财及相关资管产品上快速发力、成长迅速,其他新晋中小银行聚焦自身理财及互联网金融领域托管业务,而证券公司重点在私募投资基金托管领域开拓市场。
“在这一阶段,托管业务的服务效率与创新能力是各家托管机构争相拓展的核心竞争力。”他说。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资产管理行业顶层设计得到规范,也开启了托管业务的第三个阶段,即2018年至今的后资管新规时代。
杨璋琪说,这一阶段的托管行业规模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2017年全市场托管规模的年平均增速为47.94%,而2018年~2021年平均增速大幅下降至9.26%。此外,全行业的平均托管费率也出现了显著下滑,2012年~2017年全市场平均托管费率为万分之6.94,而2018年~2021年平均托管费率降至万分之3.23,下降至不足上阶段一半的水平。
谈及托管规模增速放缓、托管收入下降的原因,他分析,一是资管新规的去通道导致了嵌套层产品的直接压降;二是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普遍收窄,投资人、管理人和托管人各方的收益均被压缩;三是市场逐渐由资金导向转向资产导向,投融资成本的控制也导致托管费被压低。
据杨璋琪观察,在这一阶段,各家托管机构集中于三个战略方向:一是开始压缩成本,不少托管行采用集中营运的模式寻求集约化运作,在二线城市建立大型托管营运中心;二是部分托管行开展价格战,顺应市场降价需求,以求扩大占有率;三是推出多元增值服务,全方位满足管理人需求,包括帮助其寻求资金和资产、开发更易用的系统为其提供便利、配合其进行产品创新以及综合运用托管账户功能为管理资产提升收益。
多种托管模式
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是未来趋势
托管业务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多个阶段,各家托管机构不断摸索、持续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出多种业务模式。
杨璋琪总结称,托管市场上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可归纳为四种,过去销托联动、投托联动、融托联动是托管机构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未来,通过增值服务获得托管可能是托管行业角力的新方向,也是托管机构专业服务能力更深层次的体现。
所谓销托联动,即通过金融产品销售带动托管,这是托管行业最传统的业务联动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是托管市场中最为主流的模式之一。
杨璋琪表示,销托联动不仅在中国市场适用,在全球托管市场也是获取托管业务的重要手段。由于资产管理机构发行产品时,销售规模直接关系到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规模和盈利水平,资产管理规模决定了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地位。因此,销售对于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是核心需求,以销售带动托管业务便成为自公募基金诞生即存在的一种传统业务模式。
投托联动是通过投资带动产品的托管,其本质和销托联动相似,都是通过解决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来源问题,以换取托管业务。
据他分析,销托联动多见于个人金融业务,而投托联动多见于金融机构业务。对于银行而言,其自有资金和代客理财资金都有向金融市场的投资需求,可委托资产管理机构定制各类产品完成投资目标。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和管理客户资产也有委外投资的需求。
融托联动,即通过协助资产管理机构为被投资产主体进行融资,从而获取托管业务的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帮助资产管理机构对接符合其收益要求和风险接受度的可投资产,包括一级市场新发行债券、PE和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企业融资项目、资产证券化ABS、ABN,也包括大额存单等货币类资产。
“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投资银行业务上具有天然的渠道和资源优势,了解融资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协助对接资金与资产,托管机构可以在其中获得项目信息与主导权,从而获得托管业务。”杨璋琪称,“上述三种托管模式都是托管机构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未来资产托管业务要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通过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各类增值服务以获得托管,也是托管机构专业服务能力的体现。”
四大方面探索业务边界
提供更有价值的托管服务
从全球来看,资产托管业务自1868年在英国诞生以来已有155年的历史。我国托管业务虽然诞生仅短短25年,却吸取了全球百年托管业务的经验,同时得益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因而也得以迅速成长并基本成熟。
杨璋琪认为,25年只是中国托管行业驶向无限蔚蓝大海的开始。当前,中国托管行业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功能定位已经奠定。展望未来,托管业务有望围绕为客户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从专业价值、平台价值、数据价值、技术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具体来看,第一,从托管端锻造专业价值。杨璋琪认为,做好托管本源业务,为客户带来专业价值,是一切增值服务的基础。
杨璋琪判断,未来在提供托管的专业价值方面,可能向四个方向发展:一是托管人将提供更加及时的专业建议,如从托管营运端第一时间向客户提供应对各类市场变化的解决方案;二是进一步拓宽托管服务边界,如进一步向国际化托管迈进,对QFII类产品设立跨时区托管营运中心,或进一步拓宽托管外包服务的范畴;三是托管人出现专业分化,一些托管人会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打造出自身独特优势或品牌,如针对养老托管市场、针对私募托管市场等;四是进一步的集中营运,提升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同时可能在托管行业出现独立与合并的情况,如独立出托管子公司,或在境内、境外设立中外合资托管子公司,再如出现跨行业托管牌照合并的情况。
第二,从交易端整合平台价值。托管业务是金融市场的底层平台,服务着市场诸多委托人和管理人,连接着各类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掌握着市场上的各类信息、热点和资金流向,有条件、有能力整合平台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资产管理人在交易端提供增值服务: 一是在货币市场端助力客户进行流动性管理,如对已确认的交易份额提供隔夜资金拆借;二是在非标投资端助力客户进行项目管理,如托管人可提供私募股权基金、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以及ABS等项目的资金与资产撮合;三是在固定收益市场端助力客户进行久期管理,如可协助客户按照不同久期需求撮合债券交易;四是在权益市场助力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如针对定向增发项目按照客户的不同风险偏好寻找适合的结构化产品,满足客户的特定投资需求;五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助力客户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如按照客户的多元化配置需求为客户匹配具有目标市场投资经验的资产管理人或金融产品。
第三,从信息端提炼数据价值。通过托管视角,大量的底层交易数据是一个巨大的“富矿”,在恪守保密义务和遵循相关法规法规及制度规定的前提下,托管人可以在数据端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杨璋琪认为,有两种情况托管人可以探索和研发数据服务,一是得到客户的同意和授权,为客户或客户的客户一对一提供基于客户本身交易的闭环数据,如资产情况分析、交易情况分析等,托管人可以基于客户端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可定制的增值数据服务;二是从宏观角度提供不涉及特定客户的大数据服务,如从全市场视角为客户提供定制报告或者数据输出服务。
第四,从行业端输出技术价值。他认为,面对持续升级的行业竞争和不断攀升的运营产品数量,托管行业可以从降低成本和寻找科技赋能来破题。
一是以金融科技提升基础服务效能。借助RPA、OCR、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技术,提高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能力,提高营运线上化、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人工替代率,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以科技驱动助力风险防控,运用NLP、OCR等科技,综合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推动从“人防”向“技防”转型,构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的全流程风险控制体系。
二是以金融科技赋能增值服务。通过技术手段挖掘金融市场数据价值,为托管增值服务体系提供数据保障和算力技术支持,将海量数据资产化建立良好的数据结构,规范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精准支持客户营销,来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通过向客户分享持续迭代的科技运营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系统支持,依靠稳健和灵活的中台和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增强资产管理客户操作的便捷性,构建系统直通生态圈,提高客户黏性,赋能业务发展。
杨璋琪表示,回顾25年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资产托管业务由起初一个与公募基金相伴而生的功能性业务,逐渐演变成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资产管理行业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也在财富管理行业终端担当着保障居民财产安全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资产托管业务除了提供专业服务之外,已成为我国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障金融安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